登录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5)
图书(1)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文学 (4)
教育学 (2)
经济学 (1)
按年份分组
2010(1)
2009(1)
2007(1)
2005(1)
1996(1)
1993(1)
1991(1)
按来源分组
中外建筑(1)
中国戏剧出版社(1)
贵阳日报(1)
新闻爱好者(1)
四川戏剧(1)
艺术通讯(1)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1)
相关搜索词
举办大型交流会 鹊桥会赢利渠道广
作者: 张帆  来源: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询师培训活
良玉经千琢,德艺臻双馨:记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
作者: 张帆  来源:艺术通讯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良玉经千琢,德艺臻双馨:记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
蒋淑梅“出墙”记
作者: 张帆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般的歌声,那带有浓郁河南豫剧腔的民歌《摘花篮》,使学校音乐老师王中
清明上河园的多元传播模式
作者: 张帆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清明上河园是中国著名古都河南开封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建造的,于1998年10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在大众传播时代,清明上河园的传播模式也渐渐多元化。
七夕节复兴 土节如何跨过“天河”?
作者: 张帆  来源:贵阳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民间,一直将“七夕”说成中国式“情人节”。昨 天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自日本,丹 麦,韩国和中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民俗专家聚集武夷 山,就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否有必要把“七夕” 定为法定节日进行论证和探讨。$$ 都挂了情人节的名头,可是一个火爆一个冷清,偏 偏冷清的这个就是“中国节”
全文:在民间,一直将“七夕”说成中国式“情人节”。昨 天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自日本,丹 麦,韩国和中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民俗专家聚集武夷 山,就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否有必要把“七夕” 定为法定节日进行论证和探讨。$$ 都挂了情人节的名头,可是一个火爆一个冷清,偏 偏冷清的这个就是“中国节”,难怪专家们又要探讨 了。想让这个“中国节”火起来,到底有没有什么良方 呢?$$ 七夕的传说和习俗$$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 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 间爱情传说之一。大致是说苦孩子牛郎幸运地和一个 名叫织女的仙女结婚生子,后来织女被王母娘娘带回 天庭,拆散了他们美好的婚姻。牛郎追上天庭,终被王 母娘娘的天河所隔。后来,牛郎和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 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 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 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 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 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 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 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 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 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 芽,七夕这天, 剪芽做汤,该地 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 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 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 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 是牛的生日)。$$ “中国情人节”缘何遭冷遇$$ 和2月14日国外的情人节比起来,七夕节似 乎不名正言顺。2004年,因为正赶上奥运年,人们的 注意力都被金牌榜吸引了,媒体也很少报道“中国情 人节”。今年,一些商家开始打着“中国情人节”的幌子 做生意,如今专家们又开始探讨为七夕节立法的事,使 得这个话题有点升温。在研讨有结果之前,我们得先看 看,这个“土”节日为何不能得到人们的青眯呢?$$ 没有气氛。牛郎织女的故事显得特别苦情,和欢欢 喜喜的情人节气氛完全不搭届。叫真儿的话,与其说是 情人节,不如说是两地分居的夫妻一年一次的团聚日, 像探亲节。而且牛郎织女在王母娘娘的淫威下偷生,也 对大多数追求自由恋爱的情侣们没有什么吸引力。情 人节表达的是“爱”,而中国的情人节“爱”的气氛不浓。 许多人表达了同一个内容:这个节日“太古老了,不现 代,好像不是年青人过的。”想着这样的故事,缺乏喜庆 的气氛,自然遭到冷遇了。$$ 缺乏适合年青人的活动载体。情人节也好,圣诞节 也好,参与洋节日的主力军都是城市里的年轻人。过节 都有明确的目标:一束玫瑰,一顿烛光晚餐,一场圣诞 夜的电影,情调斐然。而七夕节就不一样了。“中国情人 节”尽管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缺乏适合 年轻人的活动载体。上面介绍的一些旧风俗在城市里 几乎没有办法实现。想让“七夕”受到都市青年的宠爱, 其“活动内容”恐怕需要一番革新。$$ 没有具“中国味”的商品为先导。情人节的玫瑰几 乎成了情人节的代言人,可中国情人节除了没有活动 的载体,也没有物品的载体。许多商家虽以“中国情人 节”的名义搞促销,但展示的商品却难见“中国味”。有 的市民说,中国的“七夕节”应当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 物品,比如玉石,代表纯洁和坚毅;玉如意,代表美好祝 福。商场如果能推出这样新奇又特具中国味道的礼物, “中国情人节”的气氛肯定会更浓一些。$$ “土”节复兴:多务实少务虚$$ 每当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临近之际,总会掀起一 阵不小的舆论热潮,其中心议题不外乎以下几点:对传 统节日气氛疏淡且日渐式微的担忧与反思,对比西式 节日在民间、特别是年轻群体中的日渐 强势走向,而生发的民俗 “保卫”论。$$ 近年来, 在民间影响力和普及度越来 越高的一些舶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母 亲节,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更无一星半 点的官方行为意识背景,但其星火燎原之势,几乎不可 遏止。恰恰相反,在西方,一些民俗节日的法定化程序 确立,并不是基于“拯救”和“复兴”的被动考虑,而是一 种制度化的顺应与循从。某些民俗专家将注意力和关 注点过多投向节日法定化这一带有强制意味的应景 “拔节”路径,实际上是一种无奈和功利的文化心理在 作祟。$$ 冷静观之,舶来节日在中国盛行,除了受惠于其较 强大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更在于其有着定位清晰、指向 鲜明、含蕴隽永的节日文化内涵,传达的是较直观、质 朴、浓郁的人文和情感讯息,所以很容易击中并“俘获” 受众那颗由柔软的人性因子打造的心灵。而反观我国 的一些传统民俗节日,不是主题太过严肃而宏阔,就是 失之空泛而游离。$$ 如是观之,“七夕”的复兴和深入人心,决不是靠纳 入法定化程序便能一蹴而就的。它理应回归到大众层 面的务实考量,而不是轮回式上演的小众化、精英化的 学术务虚茶话会。$$ 传统节日的未来在哪儿?$$ 传统节日该如何延续?至少定位得清楚。不是还有 人只因了一首“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就要把 元宵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吗?传统节日确实受到现 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冷遇,可是也不能为了复兴你争 我抢。元宵节和七夕节在“中国情人节”上的争论,只不 过反映了一种急躁的情绪。要想让“中国情人节”能够 被大众关注,所谓的“历史意义”也许并不适合担此重 任。说教不能使一个节日受到欢迎,商业化未必不是使 一个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社会的最有力因素。$$ 因此,如何能够真正充分利用“七夕节”这个本土 节日,是中国的商家应当考虑的事情。比方说,日本人 有以包装精美、口味甜美著称的糖果,我们也有做工精 美、质地柔软的丝绸方巾,最符合“穿针引线”意思的十 字绣……谁能够真正挖掘自己产品同节日的结合点, 然后切切实实地在民众中进行推广,谁就能把“中国情 人节”在民众中推广开来。$$ 另外,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对情人节的追捧就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未必每个过情人节的年青人都知 道情人节的来历,可是他们通过媒体知道在这天该干 什么,目标很明确。“中国情人节”呢?即使媒体再卖力 的推广,这个“土”节日要达到这个地步还是很难让人 看到未来。$$ 复兴“中国的情人节”,还得等待跨过中与 西、古与今之间宽阔的银河。
风流儒雅写春秋
作者: 朱军 杨满良 张帆  来源:中国戏剧出版社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风流儒雅写春秋
新商都,郑州
作者: 张建涛 韦峰 张帆 黄黎明 陈静 郑东军 赵凯  来源:中外建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张建涛: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么我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围绕郑州的城市建设进行讨论.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中能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研讨会.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