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0)
按栏目分组
文学 (76)
教育学 (51)
哲学 (13)
法学 (10)
按年份分组
2014(5)
2013(12)
2012(13)
2011(19)
2010(35)
2009(38)
2008(23)
2007(2)
2006(2)
2005(1)
按来源分组
河南日报农村版(150)
相关搜索词
七夕为母亲戴枝花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社会百态□何礼仁 前几天看《甄嬛传》,甄嬛是个喜欢海棠的女子,恰如其蕙质兰心、善解人意,也如甄嬛自己所说:“我并不是山中幽谷间寂寞开放的杜若,而是瑶池帝王手中的一朵海棠。”母亲也如我一样喜欢甄嬛,我忽然想起母亲亦如甄嬛一样喜欢海棠。 海棠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雅号“解语花”,素有“国艳”之誉,历
全文:社会百态□何礼仁 前几天看《甄嬛传》,甄嬛是个喜欢海棠的女子,恰如其蕙质兰心、善解人意,也如甄嬛自己所说:“我并不是山中幽谷间寂寞开放的杜若,而是瑶池帝王手中的一朵海棠。”母亲也如我一样喜欢甄嬛,我忽然想起母亲亦如甄嬛一样喜欢海棠。 海棠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雅号“解语花”,素有“国艳”之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大文豪苏东坡也为之倾倒,他在《海棠》中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品种较多,明代《群芳谱》记载有“海棠四品”即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母亲尤其喜欢西府海棠,一般的海棠花无香味,只有西府海棠既味香且娇艳,是海棠中的上品。其花未开时,花蕾似胭脂点点,开后则渐变粉红,有如晓天明霞,素有“花中神仙”之称。 父亲在世时对母亲极好,也是一个懂生活、爱浪漫的人,他和母亲风风雨雨走过几十年,两人相亲相爱。以前每年二老都会过七夕,父亲说七夕是中国人的情人节,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相会时的脉脉情话。那时只要是到了七夕,父亲都会送母亲海棠花,父亲还会亲手把一簇海棠花戴在母亲的头上。 父亲去世后,母亲明显苍老了许多,也更落寞了。看到爱海棠的甄嬛在皇后和华妃两方势力的打击下,小心周旋,忍辱负重,命悬一线,母亲尤为伤感。记得小时候我说过,等我长大了,我要买来世上最好的海棠送给母亲。正如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对自己的母亲许下不同的承诺一样,可是长大后,又有几个能记得呢?现今,我已为人母,可我却没有兑现儿时对母亲的承诺,母亲一天天老去,她不可能始终在原地等我。 趁着公休时间,我去花店买来了海棠。海棠花是粉红色的,娇羞欲滴,楚楚有致。到了七夕,我要为母亲梳头,然后将海棠戴在她的头上。七夕为母亲戴海棠是延续了父亲的爱,我想让母亲知道,没有父亲陪伴的七夕,依然有海棠为她绽放,依然有爱将她包围。
南阳“七夕文化节”万人来相亲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8月23日,南阳市举行“七夕文化节”,上万名单身男女相聚卧龙区武侯祠,共踏“鹊桥”寻找真爱,并现场海选出新时代“牛郎织女”,使单身男女在温馨浪漫的氛围中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鹊桥会”。 上图 一名单身女青年在“七夕文化节”上展示才艺。 右图 相亲会上,单身男女在做“寻找情缘”互动游
全文: 8月23日,南阳市举行“七夕文化节”,上万名单身男女相聚卧龙区武侯祠,共踏“鹊桥”寻找真爱,并现场海选出新时代“牛郎织女”,使单身男女在温馨浪漫的氛围中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鹊桥会”。 上图 一名单身女青年在“七夕文化节”上展示才艺。 右图 相亲会上,单身男女在做“寻找情缘”互动游戏。 南阳市卧龙区委宣传部 熊运彬 摄
明日浪漫七夕节 别忘乞巧和拜月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据新华社天津8月24日电 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有关专家解释说,七夕节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又称“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的夜
全文: 据新华社天津8月24日电 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有关专家解释说,七夕节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又称“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牛郎”与“织女”相会之时。 人们心目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七夕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又叫“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除了乞巧外,七夕这一天,民间还流传有拜月的习俗。女孩子们在这个充满浪漫的节日晚上,仰望天空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除了乞求针织女红技法娴熟之外,更是要乞求姻缘巧配。过去,婚姻是决定女孩一生幸福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痴情女孩会在七夕这天晚上,趁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满,时至今日,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完美的姻缘,仍是女孩子们的梦想。 在古时,七夕夜,拜月前要先沐浴,浴毕换上盛装,姐妹几个人聚集户外,设小几案,上置简单的时令水果,焚香袅袅,轻衫飘飞,静默地对月倾诉心愿。 民俗专家表示,直到今日,七夕节仍是我国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为年轻人所喜爱,但遗憾的是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广为流传。七夕夜,有心的公众不妨尝试一下这些习俗,不为应景,就为感受一下这个传统节日的魅力。
鲁山县举办首届七夕爱情节系列民俗活动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鲁山县举办了主题为“迎新中国成立六十华诞,结山城之恋,创和谐幸福之家”的七夕爱情节系列民俗活动暨“七夕情缘”大型文艺演出和大型集体婚礼。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位于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鲁峰山,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发祥地。据明嘉靖《鲁山县志》记载:“露峰山
全文: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鲁山县举办了主题为“迎新中国成立六十华诞,结山城之恋,创和谐幸福之家”的七夕爱情节系列民俗活动暨“七夕情缘”大型文艺演出和大型集体婚礼。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位于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鲁峰山,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发祥地。据明嘉靖《鲁山县志》记载:“露峰山上有牛郎洞、牛郎庙,民间凡马、牛生疾者,祈祷有应。”辛集乡孙义村一直有牛郎的原型是该村先祖孙守义的说法,“牛郎织女”各种版本的故事在辛集一带广为流传。长期以来,当地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如祭牛郎、唱山歌、禁演戏曲《天河记》等。 近年来,鲁山县先后投入巨资修葺了牛郎洞、牛郎祠、牛郎织女殿等多处牛郎文化遗迹。今年2月18日,鲁山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李伟
人祖伏羲走进动漫世界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巴富强 通讯员李同森)淮阳是太昊伏羲的长眠圣地,也是羲皇子孙的根之所在。传统古庙会开始以来,淮阳大张旗鼓宣传伏羲文化。近日,借助庙会旺盛的人气,淮阳再迎喜事——国内首部反映伏羲文化的三维动画片《太昊伏羲》开片仪式在羲皇文化广场举行。动画公司主创人员、淮阳各界群众2000余人参加了仪式。
全文:本报讯 (记者巴富强 通讯员李同森)淮阳是太昊伏羲的长眠圣地,也是羲皇子孙的根之所在。传统古庙会开始以来,淮阳大张旗鼓宣传伏羲文化。近日,借助庙会旺盛的人气,淮阳再迎喜事——国内首部反映伏羲文化的三维动画片《太昊伏羲》开片仪式在羲皇文化广场举行。动画公司主创人员、淮阳各界群众2000余人参加了仪式。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关于伏羲的传说以前大多停留在文字层面,以动画载体表现,国内尚未出现。2008年起,河南天乐动画影视发展有限公司与淮阳县委、县政府积极沟通,确定公司负责项目制作推广,淮阳县委、县政府提供定向赞助,合作开发“伏羲”文化资源方案。作为国内第一部反映伏羲文化的三维动画片,《太昊伏羲》计划制作52集,每集13分钟,预计2011年8月完成。全剧以伏羲带领族人与自然和野蛮部落斗争为主线,充分体现伏羲传说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全剧极具观赏性,视觉冲击力较强,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观赏,对弘扬伏羲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千年古庙会万人拜伏羲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伏羲陵前香火缭绕、烟气冲天 老太太们的手工小孩棉鞋也摆上了庙会 民间工艺品在庙会上大受外地香客欢迎 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潮水一样涌向伏羲陵 本报记者 李林山 文/图 为期一个月的淮阳太昊陵古庙会接近尾声了,但这里依然是人潮如涌,各种民间艺术奇葩在这里精彩展现。
全文: 伏羲陵前香火缭绕、烟气冲天 老太太们的手工小孩棉鞋也摆上了庙会 民间工艺品在庙会上大受外地香客欢迎 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潮水一样涌向伏羲陵 本报记者 李林山 文/图 为期一个月的淮阳太昊陵古庙会接近尾声了,但这里依然是人潮如涌,各种民间艺术奇葩在这里精彩展现。 淮阳,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建都和长眠之地,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崇敬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有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或还愿,或祭祖,抑或是逛庙会,远远望去,数十万人在一起赶庙会的场面甚为壮观。 来自山西55岁的王军升是庙会的老客了,从2002年起,他每年都来这里祭拜,“我是一名乡村语文老师,热爱民俗文化,平时也写些文字,来淮阳庙会10年了,年年感受都不同。据我自己观察,现在的人逛庙会的目的和古时候有很大的区别,古人更多的是为了寻求庇护,从心灵上得到一种慰藉,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像我一样有爱民俗活动的情愫。” 太昊陵庙会始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俗称“二月会”,因其会期长、范围广、人数多,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中原文化流光溢彩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林常艳冯佳志通讯员张冬 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接待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50%,展示了文化游的独特魅力。面对如潮的游客,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旭东高兴地说:“供电公司安全可靠的供电服务功不可没。” 从《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等实景演出到
全文:□本报记者林常艳冯佳志通讯员张冬 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接待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50%,展示了文化游的独特魅力。面对如潮的游客,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旭东高兴地说:“供电公司安全可靠的供电服务功不可没。” 从《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等实景演出到农村的临时戏台,从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到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供电服务一直在“幕后”为中原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有力支持。 供电保障——文化品牌熠熠生辉 2012年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祭典首次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省政府、国务院侨办参与主办。规格的提升、规模的扩大,对于承担保电任务的新郑供电公司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检阅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郑西环线路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电源的中枢,一共有118基线杆,从2012年2月22日开始,新郑供电公司在每基线杆下都安排一个专门负责人。保电人员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值守,对设备进行定期测温、测负荷,保证设备零缺陷运行。主会场配置了不间断电源、1台250千瓦发电机,确保供电万无一失。 随着中原崛起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和迷人魅力,我省大型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对供电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12年牡丹文化节共有节庆活动35项,涉及全市15处场馆以及其他30处参观 点。保电地点多、时间长、要求高。洛阳供电公司加强窗服务管理,开展旅游景点等重要场所的供电设施检修和隐患排查,制定保电具体措施,确保文化节期间可靠用电。 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嵩山历史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景点。长期以来,当地供电公司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供电保障,让中原文化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电力支持——中原文化焕发生机 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该景区打造的《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科技技术,再现大宋东京梦华,使观众“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大宋·东京梦华》的音响和灯光数量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开封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每次重大演出之前,都要到现场,对用户的进线、开关柜、入户电缆、变压器、运行方式和双电源运行方式进行专项检查和红外测温,检查供电设施是否完好。在演出时,技术人员坚守在电工房,密切关注负荷变化,全程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确保了供电的可靠。 2012年5月,开封市投资60亿元,开工建设鼓楼复建项目,开封供电公司积极跟进,对主要地段实施了中低压线路入地改造工程,集中100多名职工利用凌晨和用电低谷时间加紧施工。为配合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开封供电公司还对市区多个主要路段实施了线路入地工程,推进道路 杆塔“美化工程”。 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是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载体。全省供电系统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全力支持,细致工作,让文化产业的花朵在中原大地开得更多更艳。 优质服务——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2006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千余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千里迢迢云集马街书会说书会友,弹唱献艺。10余万群众从四面八方扶老携幼潮水般涌来听书,整个书场摩肩接踵,绵延几百里。 杨庄供电所所长丁鹏说:“今年书会保电工作我们将从2月12日起就着手准备,人员、物资、车辆随时待命。为防止用电负荷过高,我们在变压器出线位置安装了低压隔离开关,配备了发电机,从电源点到主台架架设了300多米的电缆,24小时专人看守,保证书会安全可靠供电。” 群众性文化活动一直是古老中原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全省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4个,年均演出5万多场,其中到农村演出4万多场。多年来,我省供电系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克服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分散性、临时性的难题,主动服务,精心安排,切实保障各项文化活动用电无忧。 中原经济区建设潮起云涌,中原文化高歌前行。如今,在充足可靠的电力支持下,中原文化像雨露滋养的鲜花,傲然绽放在时代的阳光下,展现着别样的风姿。
中原文化精彩出行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 陈茁 2007年,对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河南来说,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而岁初岁末的两次文化出行——“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更是在中国南北的香港、澳门和天津三地掀起了中原文化的旋风。这带着浓郁文化的醇厚之风,带着发展机遇的浩荡之风,带着深情友谊的温暖之风激
全文:本报记者 陈茁 2007年,对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河南来说,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而岁初岁末的两次文化出行——“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更是在中国南北的香港、澳门和天津三地掀起了中原文化的旋风。这带着浓郁文化的醇厚之风,带着发展机遇的浩荡之风,带着深情友谊的温暖之风激荡人心,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一个历史厚重的河南,一个开放发展的河南,一个美丽富庶的河南,打开了豫港澳三地和豫津两省市之间合作交流、共谋发展的新空间。 中原文化的精彩亮相 2007年1月16日至23日,“中原文化港澳行暨2007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香港、澳门高调亮相。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和省长李成玉亲自带队,组成了23个代表团,参会人员达780多人,带去了精心筛选的2262个项目,重大活动40余项,成为历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重要活动。  此次“中原文化港澳行暨2007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我省精心准备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省情说明会、项目推介会、“魅力河南”图片展、图书音像精品展、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恳谈会、香港媒体高层恳谈会、河南书画名家作品展、夏商周时期文物展、“河南旅游之夜”推广宣传活动,等等。在澳门和香港,徐光春、李成玉、孔玉芳、史济春等省领导拜访了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各方政要,亲自推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深入解读三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广阔前景,一次次把活动推向高潮。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中原文化以独特的魅力,赢得了香港、澳门同胞的强烈认同。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震寰说:“我们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澳门市民林佳斌说:“司母戊大方鼎、甲骨文、黄帝故里,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同年11月14日至16日,“情系海河·感知河南——中原文化天津行”活动在天津举行,一场场精彩的中原文化“秀”令无数天津观众倾倒。许多观众激动地说:河南文化大省名不虚传。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冯骥才说:“这么大规模的文化推介活动,让我们不出天津就能领略中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天津人民很有福气。” 文化推进 经贸合作 在中原文化精彩亮相之际,河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强烈地吸引着港澳地区和天津的客商。 “中原文化港澳行暨2007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我省有93个利用外资的重大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80.69亿美元,合同外资32.03亿美元。其中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尤为抢眼。有15项重大文化项目在现场签约,合同外资4.2亿美元,加上此前已经签订的文化产业项目,共引进资金达5.336亿美元,涉及我省文化产业的内容产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为我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尽快转化成产业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在“中原文化天津行”活动中,我省前期共发布各类文化产业合作项目400个,经过洽谈协商,共有23个项目最终签约,投资总额71.88亿元,合同金额47.06亿元,此次签约的项目中,既有高新技术产业,又有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内容产业;既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又有传统文化和旅游开发项目。充分表明河南与天津两地文化产业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让中原文化越行越远 “中原文化沿海行”系列活动是我省不断扩大影响、加快对外开放的著名品牌,从2001年开始,中原文化已成功走进了福建、台湾、广东、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天津等地,为宣传中原文化,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树立河南新形象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文化宣传、“2007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和旅游推介同时举办,三大板块相互支持,引起了港澳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关专家表示: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内涵对炎黄子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通过中原文化行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炎黄子孙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他们走进河南,了解河南。同时,河南也能借助更多的平台,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河南。 2月22日,省委宣传部外宣办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我省将继续举办“中原文化沿海行”活动,适时举办“中原文化海外行”,力争让中原文化越行越远,走出国门,走上国际大舞台。
中原文化精彩出行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 陈茁 2007年,对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河南来说,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而岁初岁末的两次文化出行——“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更是在中国南北的香港、澳门和天津三地掀起了中原文化的旋风。这带着浓郁文化的醇厚之风,带着发展机遇的浩荡之风,带着深情友谊的温暖之风激
全文:本报记者 陈茁 2007年,对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河南来说,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而岁初岁末的两次文化出行——“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更是在中国南北的香港、澳门和天津三地掀起了中原文化的旋风。这带着浓郁文化的醇厚之风,带着发展机遇的浩荡之风,带着深情友谊的温暖之风激荡人心,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一个历史厚重的河南,一个开放发展的河南,一个美丽富庶的河南,打开了豫港澳三地和豫津两省市之间合作交流、共谋发展的新空间。 中原文化的精彩亮相 2007年1月16日至23日,“中原文化港澳行暨2007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香港、澳门高调亮相。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和省长李成玉亲自带队,组成了23个代表团,参会人员达780多人,带去了精心筛选的2262个项目,重大活动40余项,成为历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重要活动。  此次“中原文化港澳行暨2007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我省精心准备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省情说明会、项目推介会、“魅力河南”图片展、图书音像精品展、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恳谈会、香港媒体高层恳谈会、河南书画名家作品展、夏商周时期文物展、“河南旅游之夜”推广宣传活动,等等。在澳门和香港,徐光春、李成玉、孔玉芳、史济春等省领导拜访了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各方政要,亲自推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深入解读三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广阔前景,一次次把活动推向高潮。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中原文化以独特的魅力,赢得了香港、澳门同胞的强烈认同。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震寰说:“我们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澳门市民林佳斌说:“司母戊大方鼎、甲骨文、黄帝故里,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同年11月14日至16日,“情系海河·感知河南——中原文化天津行”活动在天津举行,一场场精彩的中原文化“秀”令无数天津观众倾倒。许多观众激动地说:河南文化大省名不虚传。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冯骥才说:“这么大规模的文化推介活动,让我们不出天津就能领略中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天津人民很有福气。” 文化推进 经贸合作 在中原文化精彩亮相之际,河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强烈地吸引着港澳地区和天津的客商。 “中原文化港澳行暨2007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我省有93个利用外资的重大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80.69亿美元,合同外资32.03亿美元。其中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尤为抢眼。有15项重大文化项目在现场签约,合同外资4.2亿美元,加上此前已经签订的文化产业项目,共引进资金达5.336亿美元,涉及我省文化产业的内容产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为我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尽快转化成产业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在“中原文化天津行”活动中,我省前期共发布各类文化产业合作项目400个,经过洽谈协商,共有23个项目最终签约,投资总额71.88亿元,合同金额47.06亿元,此次签约的项目中,既有高新技术产业,又有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内容产业;既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又有传统文化和旅游开发项目。充分表明河南与天津两地文化产业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让中原文化越行越远 “中原文化沿海行”系列活动是我省不断扩大影响、加快对外开放的著名品牌,从2001年开始,中原文化已成功走进了福建、台湾、广东、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天津等地,为宣传中原文化,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树立河南新形象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文化宣传、“2007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和旅游推介同时举办,三大板块相互支持,引起了港澳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关专家表示: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内涵对炎黄子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通过中原文化行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炎黄子孙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他们走进河南,了解河南。同时,河南也能借助更多的平台,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河南。 2月22日,省委宣传部外宣办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我省将继续举办“中原文化沿海行”活动,适时举办“中原文化海外行”,力争让中原文化越行越远,走出国门,走上国际大舞台。
《中原文化大典》首发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苑海震 实习生王春丽) 4月24日,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在郑州举行首发式。省政协主席、《中原文化大典》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王全书出席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袁祖亮以及孙广举、许顺湛、李民等专家学者出席。 王全书在讲话中指出,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的出版发行,是河南出版史
全文:本报讯(记者苑海震 实习生王春丽) 4月24日,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在郑州举行首发式。省政协主席、《中原文化大典》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王全书出席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袁祖亮以及孙广举、许顺湛、李民等专家学者出席。 王全书在讲话中指出,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的出版发行,是河南出版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盛事,是全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大盛事。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堪称河南“名片”的《中原文化大典》出版工程,从立项策划、组织撰稿、编辑出版,到今天的首发,历经十余年。承担组织编纂出版工作的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和有关单位、专家学者,以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精诚协作,终于在第十八届中国图书博览会前夕将其推出,向社会奉献了一部无愧于先贤、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世的传世经典,共襄了一项前无古人、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文化壮举,为弘扬中原文化、发展出版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增添了一道璀璨夺目的风景,树起了一座极具里程碑内涵的丰碑。 《中原文化大典》的编纂出版,科学总结和全面展示了绚烂多姿的中原文化,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系统梳理,也是对河南出版实力和出版人风采的生动展现,必将对促进河南文化建设、推动河南出版腾飞、构建和谐社会、加快中原崛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王全书强调,《中原文化大典》的出版,既是对中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最全面的盘点、最充分的展示和最权威的集成,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大实践,更是树立河南文化大省形象、建设文化强省的得力举措。《中原文化大典》的出版,对于我们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任务,更加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优秀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繁荣当代文化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盛世修典颂伟业,继往开来续华章。《中原文化大典》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统筹,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总投资近3000万元。全书总规模46卷,55册,近3000万字,4万幅图片,共10个部分,分为一论、八典、一记。《中原文化大典》既是迄今对中原文化研究最系统、最权威、最全面的论著,也是对浩浩中华文化的盘点与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