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8)
按栏目分组
教育学 (47)
文学 (10)
法学 (1)
按年份分组
2014(1)
2013(7)
2012(15)
2011(17)
2010(14)
2008(2)
2007(2)
按来源分组
湖北日报(58)
相关搜索词
创建打造“天河七夕文化”品牌
作者:暂无 来源:湖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杨洪林 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核心的“七夕文化”,在中国相沿成习、家喻户晓。民族优秀传统节日的复归,激活了“七夕文化”,出现了“七夕文化”起源的诸种说法和观点。比较诸说
全文: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杨洪林 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核心的“七夕文化”,在中国相沿成习、家喻户晓。民族优秀传统节日的复归,激活了“七夕文化”,出现了“七夕文化”起源的诸种说法和观点。比较诸说,“汉水说”更具有原创性。置身汉水中游的湖北郧西构建“七夕文化”不仅有地理学、民俗学、文化学优势,而且能打造成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民族文化品牌,形成一道靓丽的旅游文化风景线。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起源于汉水,处于汉水中游的郧西创建“七夕文化”品牌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同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作为先秦经典的《诗经》奠定了汉水流域是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发源地的地位。《诗经-小雅-大东》表明,牛郎、织女是与汉水、农耕文明融为一体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蕴含着汉水流域农耕文明的基因,作为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发源地这三者缺一不可。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正是因为地上有了一条自西北朝东南走向的汉水,汉水流域的先民们才得以想象并命名天空中相似走向的星河为云汉、天汉、银汉、河汉;正是因为有了汉水流域炎帝神农氏开创的农耕文明,以及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有了天上的“汉”水和牛郎、织女及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 数千年来,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在汉水流域产生、传播、创新、发展,形成了优秀的“七夕文化”传统。成书于汉魏六朝的《荆楚岁时记》,是现存最完整地记录荆楚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书籍,为生于汉水流域并在荆楚做官的宗懔所作。书中详细记载了汉水流域、荆楚大地“牵牛织女、聚会赋情”,“结彩穿针、乞求巧幸”的淳朴风俗。 处于汉水中游的湖北省郧西县,由于几千年来处于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文明背景下,保留了原生态的“七夕文化”民俗,与《荆楚岁时记》所载一脉相承、相沿至今。郧西不仅有汉水环绕于南,而且有一条堪称奇迹的作为汉水支流的古河——“天河”,她自北向南纵贯郧西全境。“天河”的历史几乎同天河流域的古人类历史一样悠久(郧西黄龙洞发现5万至10万年的更新世晚期智人化石)。天河流域有着丰厚的“七夕文化”积淀,在天河与汉水交汇的天河口,不仅流传着版本古老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而且至今保留着“牛郎庙”;在天河口不远的北面,矗立着一座秀拔而威严的“娘娘山”,传说王母娘娘不仅用簪子划出了一条天河,拆分了牛郎和织女,而且还待在这里执守天规;在天河中游的郧西县城有隔河遥遥相望、永恒痴情相守的两座山,由牛郎化成的“石公公”、织女化成的“石婆婆”;在天河上游有隔河默默远眺的“牛郎山”和“织女山”等。郧西有着悠久的“七夕文化”民俗传统,她深深植根于丰沃的民间文化土壤之中。与其他诸种“七夕”说相比,居于汉水中游的郧西具有更加坚实的学理依据及文化优势。 郧西建设“天河七夕文化”的目的在于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华民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理论和实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相契合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这一定义,为构建“七夕文化”提供了指南与经典范式:第一,它基于一定群体的社会实践,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第二,具有特定的载体、文化场所、实物及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第三,与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相关联,在世代传承中得到创新,具备认同感和历史感;第四,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郧西构建“天河七夕文化”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首先,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起源于汉水,是包括郧西在内的汉水儿女所创造的农耕文明的社会实践的产物;郧西构建“七夕文化”秉承了这一基于实践进行文化建设的精神,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付诸新的社会实践而且将产生新的实践成果。 其次,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有自成体系的原生态的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唱本歌谣,有历史悠久的以牛郎、织女命名的牛郎山和织女山、石公公和石婆婆,娘娘山、金钗石,牛郎庙建筑等;郧西在保护、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在建设一系列新的“七夕文化景观”,其载体、文化场所及表现形式将得到进一步保护、丰富与完善。 其三,它与郧西天河的自然环境、相对封闭、代代相传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在郧西民间千百年相沿成习形成了“七夕乞巧”的民风民俗,在郧西广大人民群众中具备广泛的认同感和历史感;郧西正在收集、整理传说故事,搜寻碑刻、建筑遗存、民间工艺品,编辑《天河七夕文化论文集》”、《天河民风民俗集》,建设七夕民俗陈列馆等,既能充分展示厚重的原生态的“七夕文化”积淀,又得以彰显当今郧西人民的创造力及其丰硕的非物质文化成果,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其四,郧西“天河七夕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积淀、历史传统、文化创新,成为中华民族“七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 郧西构建“天河七夕文化”,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推动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建设,并力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发掘、保护、继承、创新“七夕文化”,郧西经过民间文化调查和科学论证,提出了《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建设方案》,明确了其目标与价值、特征与功能、任务与措施。《方案》指出:“天河七夕文化”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元素;通过深度发掘、科学论证、敢于创新,努力使郧西成为“天河七夕文化”的拥有者和中国七夕文化的贡献者,使“天河七夕文化”成为郧西旅游立县的主流文化;使研究成果广泛运用,天河生态、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配套,“天河七夕文化”形成品牌;并全面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由于“七夕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在构建、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几种辩证关系: 第一,发掘、整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提高“天河七夕文化”建设项目的创意水平,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系列品牌产品。 第二,原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开发、服务的关系。必须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结合的旅游决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衰退,反而会更加光彩夺目、赢得当代人的青睐与后世人的敬重与礼赞。 第三,“天河七夕文化”民风民俗的表达形式、技能、载体、承传主体与世界性、现代性传播以及注册、申遗的关系。要保护生态环境、民间文物、传统技能、传承者,保护原生态的民风民俗等,若保护不当导致失传将失去其文化遗产的根基。 郧西“天河七夕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打造成民族文化的知名品牌,推动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建设,争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能够改变郧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面貌,造福郧西人民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作者系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七夕,到郧西过中国情人节
作者:暂无 来源:湖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湖北日报讯 (记者谢慧敏、实习生王玲玲)七夕是我国的传统情人节,今年的七夕节是8月6日。昨日,郧西县在汉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8月5日至6日将举办第二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县”。郧西是七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流经郧西的天河,被确定为全国唯一以天河命名、且与七夕关联的
全文:湖北日报讯 (记者谢慧敏、实习生王玲玲)七夕是我国的传统情人节,今年的七夕节是8月6日。昨日,郧西县在汉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8月5日至6日将举办第二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县”。郧西是七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流经郧西的天河,被确定为全国唯一以天河命名、且与七夕关联的河流。 近年来,郧西深度开发七夕文化,努力打造七夕文化旅游品牌。去年,该县成功举办首届天河七夕文化节,吸引113对中外情侣喜结连理。 目前,郧西七夕文化已被列为我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和全省“一县一品”文化项目,“天河的传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七夕文化为魂,目前,郧西成功开发出五龙河、龙潭河2个4A级景区。投资8亿元打造的婚博园,投资4亿元的天河风景区,正在按4A级景区标准加紧建设。 据悉,今年的文化节主要包括六大主题活动:“相约郧西”七夕民俗展、“商机无限”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携手合作”地方特产展销、“亲近自然”夏日消暑游、“天河作证”婚礼大典、“天河之爱”情歌会。其中,“天河作证”婚礼大典将为77对新人举行隆重的集体婚礼。
百位情侣甜蜜行走享健康七夕
作者:暂无 来源:湖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湖北日报讯 (记者廖志慧、王二龙、实习生朱灵)昨日,传统七夕节,省第三届全民健身日暨无限极2011世界行走日在汉口江滩启动。百位夫妻情侣组成“甜蜜行走方阵”,手举“牵手同行,甜蜜无限”的心形手牌,向万余名活动参与者展示幸福。 启动仪式上,全民健身志愿者、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冠军成员郑李辉宣读了“每天
全文:湖北日报讯 (记者廖志慧、王二龙、实习生朱灵)昨日,传统七夕节,省第三届全民健身日暨无限极2011世界行走日在汉口江滩启动。百位夫妻情侣组成“甜蜜行走方阵”,手举“牵手同行,甜蜜无限”的心形手牌,向万余名活动参与者展示幸福。 启动仪式上,全民健身志愿者、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冠军成员郑李辉宣读了“每天行走6000步”的《全民健身行走倡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宣布活动开始。随着发令枪响,7000余名市民沿市政广场途经江滩大道、长江二桥至终点三阳广场,进行了5公里的健步走。 据了解,世界行走日活动是由国际健身与大众体育协会发起,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作为独家合作伙伴的全民性行走养生活动。今年,该项活动将历时8个月,覆盖12个城市,共吸引十多万人参与。
郧西今喜迎七夕文化旅游节
作者:暂无 来源:湖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湖北日报讯(记者唐晓安、通讯员王绪桔、孟帆、杨洪霞)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由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和十堰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预定今天在七夕文化重要起源地郧西县开幕。 昨日记者在郧西县城看到,节日笼罩的郧西,到处花团锦簇。在郧西七夕文化园,新建的七夕时空隧道流光溢彩,吸引了
全文:湖北日报讯(记者唐晓安、通讯员王绪桔、孟帆、杨洪霞)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由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和十堰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预定今天在七夕文化重要起源地郧西县开幕。 昨日记者在郧西县城看到,节日笼罩的郧西,到处花团锦簇。在郧西七夕文化园,新建的七夕时空隧道流光溢彩,吸引了众多游客。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77对新人今日将穿越此隧道,走向婚姻殿堂;在郧西文体广场,预定今晚将在这里举行的七夕情歌晚会舞台设置也已完工。据悉,央视综艺频道将对郧西七夕节部分活动予以直播。 为确保活动安全,郧西已投入安保警力1000人并制订了各种应急方案。同时为防止连日降雨的天公“捣乱”,气象部门将根据气象变化,随时准备人工消雨作业,确保七夕晚会顺利进行。
图文:七夕情歌大会盛大上演
作者:暂无 来源:湖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陈熹、实习生杜瑞雪)昨晚,2010中国(国际)七夕情歌盛典在武汉体育中心盛大上演,这场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情歌大会聚集了宋祖英、费玉清、陈慧娴、梁静茹、任贤齐
全文: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陈熹、实习生杜瑞雪)昨晚,2010中国(国际)七夕情歌盛典在武汉体育中心盛大上演,这场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情歌大会聚集了宋祖英、费玉清、陈慧娴、梁静茹、任贤齐、米娜等众多明星,将人间最珍贵的情歌唱响。 在大气华丽的舞台上,来自两岸三地及韩国、日本的明星以及海选出的7对“情歌王子”、“情歌公主”将爱的声音传唱。台下的观众和明星一起感受七夕的内涵所在。此次情歌盛典是2010中国(国际)七夕情歌大会的重头戏之一。 该活动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卫视联手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联袂打造。相关报道→第二版
郧西:唱一场七夕文化大戏
作者:暂无 来源:湖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苏海涛通讯员孟帆 郧西有一条河,叫天河。天河发源于秦岭余脉鹘岭,经陕南重镇山阳几回曲折,蜿蜒进入郧西。“银汉迢迢暗度……”宋人秦观的一首关于七夕的词,让郧西人认为,中国这个最古老的爱情传说,与郧西有了关联,与天河有了关联。郧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段传说:每逢农历七月初七这
全文: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苏海涛通讯员孟帆 郧西有一条河,叫天河。天河发源于秦岭余脉鹘岭,经陕南重镇山阳几回曲折,蜿蜒进入郧西。“银汉迢迢暗度……”宋人秦观的一首关于七夕的词,让郧西人认为,中国这个最古老的爱情传说,与郧西有了关联,与天河有了关联。郧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段传说:每逢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县内其他地方的喜鹊突然不见踪影,全都飞到天河口的一座山上,叽叽喳喳,盘旋飞舞,不休不息。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 2009年7月,郧西县委提出了“开发七夕文化,提升郧西人气”的发展思路。 由于有很多地方,包括邻近的襄樊老河口,都在争“七夕发源地”这一称号。郧西县提出了“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这样一句宣传语。“七夕文化是全中国共有的传统文化遗产,但天河是郧西的。”郧西县委宣传部长王绪桔说,查阅中国地理典籍,以“天河”为名,且与“七夕”相关的河流,惟有郧西天河一条。 在郧西县委十二届三次会议、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该县提出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建设天河生态文化旅游圈,用七夕文化将县内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把五龙河建成“中国小九寨”、龙潭河建成“中国小雁荡”、上津古城建成“中国小长安”。把郧西建成“约会之乡”,把郧西县城建成“婚旅之城”、“文化名城”,把天河建成“爱情之河”。 这一战略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省委宣传部发文将郧西七夕文化开发列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项目予以扶持。今年8月1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邮票首发仪式将在郧西举行。 专家:郧西是七夕文化发源地之一 7月29日下午,第二届中国(郧西)七夕文化研讨会在郧西召开。日本大阪枚方市七夕协会会长鸟居贞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授萧放,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等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郧西是中国“七夕”文化发源地之一。 “归属地之争,郧西极具竞争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郧西有很好的七夕文化资源,郧西天河不仅在河名上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天河重合,而且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在民间成风俗。“牛郎庙遗址”、“牛郎织女的传说”;“娘娘山”、“石婆婆”、“石公公”、“金钗石”、“牛郎山”和“织女山”,这些与“七夕”有关的文化遗存,无一不证明郧西是牛郎织女七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民生工程中注入七夕元素 为弘扬七夕文化,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郧西县委县政府决定,投入巨额资金完善一些基础设施,举办中国(郧西)七夕文化节。 这一政策最初受到了外界的一些质疑,认为是在搞形象工程。对此,该县相关人士表示,只是在各项设施建设上植入七夕文化元素,并将近年来确定的数十个民生项目冠以“七夕”之名:七夕大道就是原来的滨河大道、七夕广场是规划中的县城文化广场、鹊桥是一座关系到两岸百姓出行的重要交通设施…… 县委书记叶战平说:“开发七夕文化,核心要素是要进一步改变郧西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 郧西县城渡春桥石栏有诗刻:“览胜有人游月府,问津此地近天河。”此桥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所建,距今有150多年历史,见证了郧西沧桑变迁。而今,人们在渡春桥公园休闲漫步,正满怀激情地畅想开发天河七夕文化带来的美好未来。
第三届郧西七夕文化节确定主题活动
作者:暂无 来源:湖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湖北日报讯(记者唐晓安、通讯员孟帆、杨洪霞、庹海波)7日,第三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筹备会议在郧西召开,确立了七项主题活动方案。 他们决定,在节会前期举办“真情流动,魅力天河”爱情短信大赛、“真情印象,醉美天河”摄影大赛、“真情永恒,幸福天河”恒爱夫妻评选等三项造势活动,在节会中举办“
全文:湖北日报讯(记者唐晓安、通讯员孟帆、杨洪霞、庹海波)7日,第三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筹备会议在郧西召开,确立了七项主题活动方案。 他们决定,在节会前期举办“真情流动,魅力天河”爱情短信大赛、“真情印象,醉美天河”摄影大赛、“真情永恒,幸福天河”恒爱夫妻评选等三项造势活动,在节会中举办“真情展现,梦幻天河”祈福彩灯展、“真情牵手,浪漫天河”新人招募、“真情相邀,实力天河”招商博览会、“真情放歌,大爱天河”情歌赛晚会四项主题活动。
八旬老爹的七夕宣言
作者:暂无 来源:湖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柴宗 感谢82岁的老爹爹徐幼良,因为他在16日(农历七月初七)的独特征婚举动,让我们在充斥着浓厚商业味道的七夕节,闻到了一抹浪漫清新的爱情气息。 本报17日报道,武汉市
全文: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柴宗 感谢82岁的老爹爹徐幼良,因为他在16日(农历七月初七)的独特征婚举动,让我们在充斥着浓厚商业味道的七夕节,闻到了一抹浪漫清新的爱情气息。 本报17日报道,武汉市硚口区变电社区的徐幼良老人,因故一直未婚,也没想过要结婚。但如今年纪大了,他想找个伴儿说话,于是大大方方地走进了婚介所。当被问及想对未来婆婆说点什么的时候,徐爹爹思考半晌后说了一句:“我这个人什么积蓄都没有,就凭一颗良心待人吧。” 孤独的徐爹爹非常清贫,他的征婚寄语一点也不华丽诱人。但是,“凭一颗良心待人”,朴素的7个字,却为我们对七夕节的真谛进行了生动的解读。 5年的千呼万唤,使中国的情人节——传统的“七夕节”重新焕发生机,并且渐成气候。但我们却看到,“七夕味渐浓,商家狂吸金”,七夕节的“商业味”大有盖过其“文化味”之势。目前,已有4个省对“牛郎织女”故事起源地展开争夺,也是因为裹胁了太多商业利益的冲动使然。 我们愿以“七夕节”为契机,呼唤、歌颂纯真的爱情。让更多年轻情侣爱上中国情人节,让更多老年人也玩出新浪漫。让“凭一颗良心待人”的爱情宣言,去洗涤“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开心”的庸俗与浮躁。
图文:郧西:七夕文化织锦绣
作者: 唐晓安 王丽媛 查方政 杨洪霞  来源:湖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郧西“织女”在编织布乞巧。 图为:8月23日,郧西七夕文化节上的特色产品展销会吸引众多游客光顾。 图为:郧西县织女蚕丝被厂女工正在加工蚕丝。 图为:夏秋,郧西五龙河吸引大量游客来此亲水。 图为:郧西天河山水仙境。 图为:导言 地处秦巴山区鄂豫陕
全文: 图为:郧西“织女”在编织布乞巧。 图为:8月23日,郧西七夕文化节上的特色产品展销会吸引众多游客光顾。 图为:郧西县织女蚕丝被厂女工正在加工蚕丝。 图为:夏秋,郧西五龙河吸引大量游客来此亲水。 图为:郧西天河山水仙境。 图为:导言 地处秦巴山区鄂豫陕交界处的郧西县,是“牛郎织女”神话的发端地。近年来,该县把开发七夕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用现代旅游理念统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把城镇、农村当作旅游景区来建设,把农特产品当作旅游产品来开发,把旅游景区当作最好的龙头企业来扶持,深入推进“旅游立县”战略,使昔日的“老少边穷”地区实现华丽转身,成为鄂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 蝶变效应之一 天河之滨闪烁霓虹 “郧西县城变大了!”8月23日,在上海创业10多年的郧西城关镇春桥村村民李世才回家过七夕节,发出由衷感叹。 县城变大了,道路变宽了,楼房增高了,河水清澈了,街道干净了,空气清新了…… 其实,这些变化不仅让离乡多年的人感到惊喜,常住郧西县城的每个人都在感受着身边的变迁。 近两年,郧西先后建起两家四星级酒店,以七夕文化开发为载体,引资8亿元正在建“中国约会之乡”、世界“婚俗博览园”。“郧西县城变小了!”家住郧西城关镇佘家湾村的杨友枝却是另一番感叹。 杨友枝就在佘家湾正对面以天河、二道河两河相隔的天河坪村神风汽车零部件厂上班,以往上下班往返需要40分钟,自从天佘大道和天佘大桥贯通后,她每天上班只需8分钟。 在杨友枝看来,这条路的开通,不仅缩短往返距离,还有一个带动效应,沿线都是新建的居民小区和商业门店,生活方便多了。 郧西县城的嬗变,源于郧西县委、县政府一项重要的决策——实施以七夕文化为引擎的“旅游立县”战略。 在这一进程中,人们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城镇建设处处闪耀着七夕文化元素。“房屋矮矮、道路窄窄、灰头土脸。”这是5年前的郧西县城,那时,郧西县城面积只有9.8平方公里。如今,天河之滨霓虹闪烁,街市车来人往。 郧西在以七夕文化主题建设县城之时,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相结合,水文化与七夕文化相结合,水利建设与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精心打造“亲水型、生态型、景观型”工程,把城区建设成安全宜居的“避风港”,把水患之城建设成水生态良好、水经济发达、人水和谐共生的亲水之城。 2009年11月,郧西启动了80多个市政设施项目,先后完成城区道路建设150公里,改建新建桥梁37座,兴建6个文化场所。2010年7月,水体景观助力郧西县城抵抗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网友“七仙女”在博客上留言:“好在是滨河南路二道河堤加高了,路面也加高了,不然后果很严重。” 去年11月,郧西聘请美国FA集团、同济大学、中南市政设计院等单位人员,高标准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七夕文化产业园专项规划等8个规划。按规划,到2016年,郧西县城建成面积将达25平方公里,全县1/3的人生活在县城、1/3的人居住在乡镇、1/3的人生活在村庄。 蝶变效应之二 工业短腿变得坚强有力 职工宿舍像别墅,厂房整齐划一,车间宽敞明亮……昨日,走进郧西县城关镇下北隅村的山沟岔路里,路边“湖北海岚数控机床”提醒:半个月前,国内首台全数控伺服压力机就是在此下线。 沿马路走不远,矗立在工业园区路边的“湖北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更让人惊讶不已。 工业曾是郧西的先天“短腿”。上世纪70年代,郧西工业产值不足10万元,新世纪之初产值也尚不足1亿元。工业基础薄弱,郧西县域经济实力长期排在全省倒数,许多群众无就业门路,只得外出打工。 郧西工业能不能在一张白纸上实现突破并走上新型工业化?县委、县政府在苦苦思索中感悟到,福银高速等开通,郧西交通瓶颈逐个被打破,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城市产业资本加速向周边地区辐射,郧西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参与家乡建设的愿望强烈,全县工业发展机遇就在眼前。 然而,区位的改善,并不等于资本会长翅飞来,企业会长脚自己跑来。靠什么引资借智?郧西的答案是,以七夕文化开发为抓手,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培育安商、亲商、重商发展氛围,以一年一度七夕节会为载体,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吸引一个接一个的企业落户。 郧西工业园已入驻企业16家,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今年上半年,该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65%。 蝶变效应之三 18美景巧绘新农村 走进郧西农村,但见蜿蜒碧绿的水体景观、整洁宽阔的集镇广场、格调高雅的宜居村庄,一切犹如置身画中。 一乡一景观 安家乡瓦房沟生态小区建设改变了饶兴国一家人的生活。 饶兴国原生活在山垴上,住几间破瓦房,交通极为不便。去年,乡政府依托五龙河景区建设生态小区,饶兴国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楼房,购置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他说:“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楼房,并且在景区附近,来观景的游客逐年增多,如今守在门就能挣钱。” 安家乡于2009年在全县率先建起第一个4A景区,该乡把新农村建设与五龙河景区建设融为一体,成功争取全省新农村试点乡建设和省科技厅支持,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对乡村进行规划修编,启动了集镇广场、水体景观、客运中心、移民小区、农房改造等10项工程。已建成8个宜居村庄,粉墙黛瓦坡屋顶改造2100户,修建水泥硬化公路140余公里,建安全饮水点8处、8000余人饮水无忧,村卫生室、农民健身场、农家书屋等全部配套。生态、观光、休闲、养生等新式农业蓬勃发展。 生活在画中 目前,郧西县已成功创建3个4A、7个2A景区。县里规划,到2016年,全县4A景区达到8个,3A景区达到10个以上。 各景区建设细化到年:今年完成上津古城4A景区、城区红葡萄酒厂3A景区建设;明年完成三官国际狩猎场4A景区和观音天河、槐树仙姑洞等5个3A景区建设;2014年完成婚博园、商贸古城4A景区和上津、天蓬山大峡谷、夹河、金銮山等4个3A景区建设;2015年完成土门水石门4A景区和店子罗汉寨、羊尾虎豹峡3A景区建设。 景区“点”的开发带动农村“面”的建设。上津开发千年古城,城内保留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城外居民房屋按明清风格建设,古香古朴,使镇区1.5万余人在画中生活。 该县坚持把农村当景区来建设,把农特产品当旅游产品来开发,把旅游景区当作最好的龙头企业来扶持。县城红葡萄酒业按欧式酒庄来建设,走进其中,领略中、西文化元素相融合的美景,别具风情。 文明新时尚 羊尾镇板桥村民涂家生生产的豆腐干是“老字号”。过去“养在闺中无人识”,上门求别人买,如今随着羊尾4A龙潭河景区开发,特产摇身变为旅游产品,每天家门销售上千元。 景点布局改变了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发展的“气场”。 羊尾开发龙潭河景区,让群众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该镇以龙潭河、羊尾、双堰等村为重点,对公路沿线居民房屋统一按照马头墙、坡屋顶、青砖黛瓦的明清风格进行改造,按照山上栽塔柏、河边插杨柳、街上植桂花、院里种葡萄的模式对村庄、集镇进行全面绿化。村民王丽平说:“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环境一去不返了,我们生活像城里。” 美景需要新型市民,县文明委制订《郧西文明市民守则》,促进居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郧西人不仅生活在美景中,而且追求美成为新时尚。 除署名外,本版文/图:记者 唐晓安 通讯员 王丽媛 查方政 杨洪霞
七夕,江城1557对情侣结婚了
作者: 王哲 周钢 刘路  来源:湖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王哲、通讯员周钢、刘路)昨日,是我国农历“七夕节”,三镇1557对新人在这一天喜结连理,创下“七夕”登记结婚新纪录。 昨日上午,武汉市17家婚姻登记中心提前一小时上岗,武昌、江岸登记中心,不少新人早晨6点多钟就来排队领证。 据武汉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平时该市每天一般有300多
全文: 本报讯(记者王哲、通讯员周钢、刘路)昨日,是我国农历“七夕节”,三镇1557对新人在这一天喜结连理,创下“七夕”登记结婚新纪录。 昨日上午,武汉市17家婚姻登记中心提前一小时上岗,武昌、江岸登记中心,不少新人早晨6点多钟就来排队领证。 据武汉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平时该市每天一般有300多对新人登记结婚,昨天是“七夕”登记结婚有记录以来最多的一天,共有1557对新人喜结连理,其中武昌区最多,有300多对。
上页 1 2 ... 4 5 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