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1)
按栏目分组
文学 (27)
法学 (19)
教育学 (15)
按年份分组
2014(3)
2013(1)
2012(12)
2011(2)
2010(1)
2009(5)
2008(1)
2007(6)
2006(6)
2005(14)
2004(2)
2003(4)
2002(3)
2000(1)
按来源分组
中国民族报(61)
相关搜索词
少数民族的非常七夕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七月香”戏水节场景。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这一天,姑娘们穿针乞巧;这一天,有情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这个浪漫的节日有着别具一格的过法。
全文: “七月香”戏水节场景。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这一天,姑娘们穿针乞巧;这一天,有情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这个浪漫的节日有着别具一格的过法。
“七夕相会”的美丽含义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七夕相会”的美丽含义 □ 刘 炎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七巧节。七夕最早是女子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能够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也就是“乞巧”。一般认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被认为是
全文: “七夕相会”的美丽含义 □ 刘 炎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七巧节。七夕最早是女子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能够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也就是“乞巧”。一般认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被认为是现存最早关于乞巧节的记述。到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后来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成为现在的七夕节。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个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河中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悄悄地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惟独剩下没有衣裳的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老牛在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了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了,他们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中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挡住了牛郎。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呢。 “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现在看来近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安排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七·七”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这与数字崇拜有关,对“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一个“七”尚不寻常,那么由两个“七”组成的“七·七”当然更具神秘色彩。据古书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太平御览》卷31),“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之日。那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当然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与西王母相会5次,每次都在七月初七。以后牛朗织女的会期被“开创与情人相会的王母”亲自指定为“七夕”,实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蕴的希冀,不能不说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的。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传说宋朝时,街市上就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
全文: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传说宋朝时,街市上就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用麦面做的巧果称“面巧”,用糯米粉做的称“粉巧”。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现介绍一下具体烹制巧果的方法。  方法一: 面巧取麦面1000克,白糖400克,少量芝麻。制作时先将白糖放入锅中,添水加热溶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和芝麻,拌匀后摊在案板上?薄,晾凉后用刀切成一个个长方块,分别折成梭形面巧胚,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即成,食之甚为脆美。  方法二: 粉巧选用糯米粉1000克,白糖400克,少量芝麻及淀粉。做时先将糯米粉和白糖用温水拌和,蒸熟后取出,晾凉后加芝麻、淀粉,揉匀擀薄,切成小方块后,再制成花形粉巧胚,晾凉后油炸即成,食之粘糯香甜。 (邹善杰)
七夕习俗在各地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七夕习俗在各地 ▲可口的巧果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在山东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
全文: 七夕习俗在各地 ▲可口的巧果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在山东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之名。 在陕西,七夕夜女孩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放入一碗清水中看月下的芽影,??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初七的清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在广东七夕节到来之前,姑娘们预先备好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儿,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6厘米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躲在南瓜棚下,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台湾的七夕除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初七是床母的生日。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马 岩)
七夕的别称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七夕的别称 ▲牛郎织女星空图 双七:这天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
全文: 七夕的别称 ▲牛郎织女星空图 双七:这天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马 超)
七夕如何“农转非”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七夕如何“农转非” □ 雨山 远古时代,浩瀚的银河给人无限的遐想,牛郎(牵牛)星、织女星的故事也就起源于此。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意是说天上银河岸边的牵牛星并不耕地,织女星也不纺
全文: 七夕如何“农转非” □ 雨山 远古时代,浩瀚的银河给人无限的遐想,牛郎(牵牛)星、织女星的故事也就起源于此。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意是说天上银河岸边的牵牛星并不耕地,织女星也不纺织,影射当时统治者尸位素餐、不劳而获。 历史老人真是爱开玩笑,我国现存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文献记载,居然是抱怨他们并不真的劳作。但以后历代关于七夕的记载,大都是民间女子如何在七夕这天向织女“乞巧”。“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传针乞巧是最古老的乞巧方式,汉代就已经流行,并且长盛不衰。 到了明清,从“传针乞巧”逐渐演化出“投针验巧”。除了投针,有些地方,如陕西,则流行向水中投豆苗、青葱,在月下看入水后的水影,来占卜姑娘的巧拙之命。在广州,七夕前,姑娘们就用彩纸、通草、线绳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儿,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待芽长到两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拜神菜”。七月初六、初七两晚,姑娘们都要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7次。 “喜蛛应巧”也?一个很流行的七夕风俗,“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七夕还有种巧菜、做巧果(各种面食)等风俗,各代各地女子向织女乞巧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但大体来讲,七夕这夜,各位姑娘通过设案上贡、接七夕当日露水(七夕的露水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等各种手段,都是希望能向织女乞求巧手、巧命;并通过传针、投影、种菜、做小衣物、食品等各种活动,来占卜自己命运的巧拙。 但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七夕一些祭祀、乞巧的组织活动,难免让人觉得迷信,国民党政府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广东等地取缔七夕乞巧活动;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七夕乞巧几乎绝迹。而改革开放后,七夕逐渐恢复,但在城市中,人们对七夕传统民俗活动已经所知甚少,主要是采取过西方情人节的方式,用鲜花、手机短信等新民俗来过七夕了。 特别是近年来,七夕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甚至有些人希望将中国的情侣节(七夕)立为法定节日。其实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爱情尚未“提到历史日程上来”;但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女红却是人们特别看重的,也是找一个好婆家的“关键”之一。所以,女子们对于“心灵手巧”特别看中,“乞巧”也就成了七夕千百年来的主题——或许这也可以说是古代女子向往美好爱情婚姻生活的“曲折反映”。 七夕,现在的处境,就像是农民工进城一样,本来生活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一下子进入了灯红酒绿的现代大都市,用一张“中国式的情人节”作为暂住证,暂时为自己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一个落脚点。完全改良为“情人节”,这是不是她最终的归宿,七夕如何“农转非”,能否在现代社会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她的底蕴,这一切并非专家学者们的一厢情愿,关键还是要看老百姓对她的认可乃至“再”认识。  
七夕的故事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七夕的故事 □ 王慧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星、织女星渡河相会。传说西汉的窦太后自小秃头,家人嫌她丑陋,就不准她出门看星。当然,并不是每个女孩都像窦后小时候一样不幸。事实上,七夕的重头戏就在这些女孩身上呢! 传说七夕有窃听哭声
全文: 七夕的故事 □ 王慧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星、织女星渡河相会。传说西汉的窦太后自小秃头,家人嫌她丑陋,就不准她出门看星。当然,并不是每个女孩都像窦后小时候一样不幸。事实上,七夕的重头戏就在这些女孩身上呢! 传说七夕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必须是童女,在夜阑人静之时,悄悄走近古井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妇女乞巧,男子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就是魁斗星,是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叫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传说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为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传说则完全不同,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投河自杀了。岂料被鳌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祭拜。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艺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贫的、富的,莫不各怀所愿。于是七夕俨然成了一个许愿的日子。七夕当夜,拜牛郎、织女时,说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寿、乞子,莫不灵验。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一种,而且要连乞3年才会应验。据说七夕的天河,还可预告当年的收成,天河明显,收成就好,粮价就低;天河晦暗,收成就不好,粮价就贵。有的地区在七夕做“青苗会”乞谷,也是一种许愿活动。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人从佛经中吸收神名,用来为玩偶命名。每年七月初七,开封“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1米,与真的小孩不相上下。  其实,磨喝乐应是妇女乞子时所供的吉祥之物,但从磨喝乐的生平中,我们找不出任何与七夕或求子有关的事迹。尽管如此,七夕供奉磨喝乐的手中经常拿着一枝荷叶,因此在七夕时,许多小孩子也都打扮得服饰鲜丽,手持荷叶,在大街小巷嬉戏。   
由七夕节衰落谈传统节日的保护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由七夕节衰落 谈传统节日的保护 □ 任 敏 ▲进入“节日状态”的花店却难有情侣光顾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再有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来包装着
全文: 由七夕节衰落 谈传统节日的保护 □ 任 敏 ▲进入“节日状态”的花店却难有情侣光顾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再有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来包装着自己,如果牛郎织女真的被遗弃了,那我们也就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我们不能轻视节日文化的内涵,不应该漠视节日文化的衰落,应该很好地保护它。 应从政府做起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的形成,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政府在这个过程里应该起到扶植的作用。另外,政府应该注意文化的保护。人们在过这个节,政府要通过研究看看这个节日形成的历史、它的发展和对这个民族起到的作用具体是什么样的,这样把它的历史来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动都记录下来。 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 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弘扬。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 传媒应负起自己的责任 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么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这都是文化上的积累。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是我们传媒应该做的事情。 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我们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去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有的保存得还很好。我们不要盲目地抛弃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回过头往后看一看,看看我们的传统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七夕节:令人尴尬的冷清
作者: 宗河任敏刘炎等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T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 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 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北宋]秦观$E$$ 8月11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然 而令人尴尬的是,尽管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积淀,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也妇孺皆知,可
全文:$T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 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 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北宋]秦观$E$$ 8月11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然 而令人尴尬的是,尽管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积淀,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也妇孺皆知,可 “七夕”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每年都遭到冷落。$$ 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节前的大街上 没有一丝浪漫气氛。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消 费者,似乎都意兴阑珊:既没有西方二月情人 节时铺天盖地的玫瑰大战,也缺乏日本白色 情人节时汹涌澎湃的巧克力糖果洪流(当年 聪明的日本商人,把巧克力和糖果这两种本 来与情人节毫无关联的食品,推销成为了两 个情人节最畅销的商品,获取利润的同时,也 使日本民众多了一个本土情人节)。没有一个 人人认可、并且心领神会的特色商品作为节 日礼物,一向热衷于利用节假日搞促销的商 家更没有推出针对七夕节的活动,仅仅只是 炒他人玫瑰花、巧克力这几盘冷菜,自然让喜 好新鲜的年轻人感到审美疲劳,七夕节也就 很自然地冷场了。是年轻人的崇洋心理作祟 呢?还是我们真的淡忘了自己的传统?$$ 七夕节真的过时了吗?$$ 是否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过时”了?有 关人士认为,关键是我们没有给年轻人灌输 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引导他们过 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七夕节在过去是妇孺 皆知的节日,但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 对传统了解甚少,不知道有个七夕节,让他们 去过节,当然不太可能。传统的断代是七夕节 遭冷落的重要因素。$$ 七夕节受冷落,也与它没有一个统一且 适合都市年轻人活动的“节日载体”有关。 在西方情人节里,有情男女互送鲜花、巧克 力,这样的“节日载体”简单而浪漫。“七 夕节”的传统活动,由于各地不一,而且大 多适合保持在乡下进行。生活在都市里的年 轻人,抬头看不见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也 不可能在瓜果架下偷听他们相会时的脉脉情 话。至于祈祷祭拜、穿针引线、杀鸡洗澡之 类流行于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就更难让现 代年轻人普遍接受了。所以,想让七夕节受 到年轻人的宠爱,其活动内容恐怕需要一番 改造才行。$$ 试想,我们总是一味追求过西方的节日, 今天以西方情人节代替七夕节,明天以圣诞 节代替元旦,如此一来,我们还有属于自己的 节日吗?这样看来,要想让中国的七夕节引起 大众的关注,仅靠颂扬传统文化的“历史意 义”也许并不适合。节日本身就是解放、自由、 娱乐的时间,说教是不能使一个节日受到欢 迎的。我们可以考虑运用商业化和智慧化的 角度,多点社会关注,多创造点娱乐点,使一 个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的社会,传统节日便会 重放光彩。$$ 七夕节不是西方的情人节$$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 立璠这样分析: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是很深厚 的,民间过去很重视这个节日。记得在我小 的时候,上世纪50年代,每到七夕,各大 戏院都演天河配。可以说在全国,秦腔、河 南梆子、京剧、川剧等各种剧种在七夕这一 天演出的剧目就是这个,所以给人留下了深 刻印象。如果一个节日没有文化内涵是传不 下来的,所以现在这种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 逐渐淡化,将来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 这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时候,节日必然需要 发生一些变化。$$ 陶立璠认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 化的历史,不能因为西方有个情人节,我们也 就找一个情人节,没有必要。民间传承的东西 不能说今天我们来给它改造一下,或者通过政 府的行为让它变成这样的节日。因为节日是老 百姓自己选择的,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它 有可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地消失了,这是 很自然的一件事,不一定要把七夕搞成中国的 情人节,因为我们从七夕的文化内涵中找不到 情人节的内容。西方的情人节风俗是在他们的 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他们的婚姻比较自由。中 国人不能够生搬硬套地把七夕的文化内容进行 改变,那样的话传不下去。西方情人节有很多 依托的东西在里面,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 种方式。所以我们现在社会里面说中国人过西 方的情人节是崇洋媚外,我看也不能这样来理 解。因为我们现在是信息社会,国外的文化很 快就传到我们这里,这就是一个选择,我觉得 这个有意思,我就跟这个潮流,也去送巧克 力,也去送玫瑰,这都是很正常的,不要把它 看成异类,说这些人忘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国的传统文化好的东西别人代替不了,中国人 还是在用我们的方式生活,另外再吸收西方文 化的一些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 美好有什么不好的?$$ 七夕习俗在各地$$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 节日活动内容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在山东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 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 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 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 针引线,争得巧之名。$$ 在陕西,七夕夜女孩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 高的“巧姑”(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的 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 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 一截,放入一碗清水中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 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初七的清晨,仙女要下凡洗 澡,喝其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 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 起来,待日后使用。$$ 在广东七夕节到来之前,姑娘们预先备好彩纸、通 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儿,还将谷种和 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6厘米 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 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 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 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 躲在南瓜棚下,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日 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初 七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 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台湾的七夕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 饭到房中拜“床母”。“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初七 是床母的生日,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 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西(或麻油鸡),焚 烧“四方金”和“床母衣”。$$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 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 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 “吃巧食”。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 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 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传说宋朝时,衔市上就已有七 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 说有关的花样。用麦面做的巧果称“面巧”,用糯米粉做 的称“粉巧”。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 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 果称为“花瓜”。现介绍一下具体烹制巧果的方法。$$ 方法一:$$ 面巧取麦面1000克,白糖400克,少量芝麻。制作 时先将白糖放入锅中,添水加热溶为糖浆,然后和人面 粉和芝麻,拌匀后摊在案板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成一 个个长方块,分别拆成梭形面巧胚,入油锅炸成金黄色 即成,食之甚为脆美。$$ 方法二:$$ 粉巧选用糯米粉1000克,白糖400克,少量芝麻 及淀粉。做时先将糯米粉和白糖用温水拌和,蒸熟后 取出,晾凉后加芝麻、淀粉,揉匀擀薄,切成小方块后, 再制成花形粉巧胚,晾凉后油炸即成,食之粘糯香甜。$$ “七夕相会”的美丽含义$$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 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 七巧节。七夕最早是女子祈求自己 日,也就是“乞巧”。一般认为乞 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 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 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 之。”被认为是现存最早关于乞巧 节的记述。到宋元时期,七夕乞巧 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 的市场,称作乞巧市。后来结合牛 郎织女的故事,成为现在的七夕 节。$$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 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 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个计谋,要娶 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 仙女们果然到河中沐浴,并在水中 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悄 悄地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 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 飞走了,惟独剩下没有衣裳的织 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 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 织,相亲相爱,生了一儿一女,生 活得十分幸福美满。老牛在死去的 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 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 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 埋在了山坡上。$$ 织女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 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了,他们勃然 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 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 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 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 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 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中一划,昔日清 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挡 住了牛郎。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 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 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 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 初七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 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 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据 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 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 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呢。$$ “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 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现在看 来近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 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 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 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 安排地被认为是极不寻常“七·七” 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 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 文化内涵。$$ 首先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 情,这与数字崇拜有关,对“七”的 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 一个“七”尚不寻常,那么由两个 “七”组成的“七·七”当然更具神秘 色彩。据古书记载,“七月黍熟,七日 为阳数,故以■为珍(《太平御览》 卷31),“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 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 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日子,汉魏时 还是天官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 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 河,诸仙悉还宫”。当然更多的是 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 日子。《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与 西王母相会5次,每次都在七月 初七。以后牛朗织女的会期被“开 创与情人相会的王母”亲自指定为 “七夕”,实是人们对“七”,更是 对“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蕴 的希冀,不能不说是有着深刻的文 化含义的。$$ 七夕的别称$$ 双七:这天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 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 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 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 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 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 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 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 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由七夕节衰落 谈传统节日的保护$$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再有附加其上的审美情 感、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 因为有这些东西来包装着自己,如果牛郎织女真的被遗弃了,那我 们也就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我们不能轻视节日文化的内 涵,不应该漠视节日文化的衰落,应该很好地保护它。$$ 应从政府做起$$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 性的作用。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的 形成,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政 府在这个过程里应该起到扶植的作用。另外,政府应 该注意文化的保护。人们在过这个节,政府要通过研 究看看这个节日形成的历史、它的发展和对这个民 族起到的作用具体是什么样的,这样把它的历史来 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动都记录下来。$$ 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 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 力挖掘和弘扬。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 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 的组成部分;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 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 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 传媒应负起自己的责任$$ 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 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么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 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这都是文化上的积累。 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 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是我们传媒应该做的事情。$$ 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 自觉保护意识。我们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去 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有的保存得还很好。我们不要盲目 地抛弃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回过头往后看一看,看看我们的传统的 东西,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福建省“七夕形象大使”诞生$$ 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初赛、复赛,10对“七夕歌手、七夕形 象大使”侯选者于7月30日晚在福建省福州市金牛山音乐喷泉广 场进行最后角逐。据悉,组委会在决赛中设置了时装秀、才艺展示、 智力竞赛、默契考验等精彩环节,决赛当晚还举行了盛大的颁奖晚 会。晚会现场颁发了最佳七夕歌手奖、最佳七夕形象大使奖等奖 项,并选出最终代表福建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选手。$$ 郑州举办“知心爱人相约七夕”文化活动$$ 由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旅游局主办的“知心有人相约七夕” 大型文化活动于8月1日启动。本次大型文化活动以“温馨、浪漫、 快乐、旅游”为主题,以“七月七,天下有情人相约黄河岸边”为活动 主线,推出“我被爱情感动”征文比赛,开通情侣健康热线,推出“爱 情海洋”商品专卖场,周末邀请夫妻、情侣到富景生态园、鹤园度假 村参加篝火晚会和烛光晚宴,感受一份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那种难 得体难的浓浓的柔情蜜意。本次活动以郑州为核心,全省18个地 市联动,将于8月30日闭幕,历时一个月。
乞巧节:“七夕结缘”吃“巧果”
作者: 范靖国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又称“乞巧节”。在神话传 说中,这天夜晚,牛郎和织女要在“天河”相会。“七 夕”除“结彩缕,穿七孔针”向天上织女“乞巧”外,还 有丰富多彩的食俗。$$ 在帝王的宫廷中,“七夕”要举行“斗巧宴”。京城 的百姓人家,要吃煎饼。在江西广昌、建昌等地区,要吃 用米粉煎的“油锤”和饮“
全文: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又称“乞巧节”。在神话传 说中,这天夜晚,牛郎和织女要在“天河”相会。“七 夕”除“结彩缕,穿七孔针”向天上织女“乞巧”外,还 有丰富多彩的食俗。$$ 在帝王的宫廷中,“七夕”要举行“斗巧宴”。京城 的百姓人家,要吃煎饼。在江西广昌、建昌等地区,要吃 用米粉煎的“油锤”和饮“巧水”。所谓“巧水”,是以各 种果实置糖水或蜜水中,露宿一夜之后,于天明取而饮 之。在福建漳州地区,妇女要持熟豆相互馈赠,谓之“结 缘”。$$ 乞巧节最为流行的食俗,是吃“巧果”。巧果,又名 “乞巧果子”,这是一种花色美点的统称,其款式极多。在 用料上,有用麦面做的,有用米粉做的。在制法上,有炉 烤的,也有油炸的。$$ 以麦面做的巧果称“面巧”,其用料为麦面、白糖及 少量芝麻。制作时先将白糖放入锅中加热溶为糖浆,然后 和入面粉和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成 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即成, 食之甚为脆美。以糯米粉做的巧果,谓之“粉巧”,其用 料为糯米粉、白糖、少量芝麻及淀粉。制作时先将糯米粉 和白糖用温水拌和,蒸熟后取出,加芝麻、淀粉,揉匀擀 簿,切成小方块后,再将每块折成三角形,最后剪为花形 粉巧胚,晾凉后油炸即可。$$ 巧果的创制,源于古代的“乞巧”活动。七夕之夜, 人间的“巧女”们要制成形状各异的“巧果”供奉天上的 织女,其中有模拟织女与牛郎相会时脸上泛起微涡的“笑 靥儿”巧果;有模拟织女织布梭的梭形巧果等。这些巧果 供奉于庭院的几案之上,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并乞求织 女传授女红的天工之巧。$$ 在唐宋时期,“巧果”即为七夕的节日美点,在市井店铺 广为制售。时至今日,巧果仍为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美食。
上页 1 2 ... 5 6 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