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
按栏目分组
哲学 (7)
法学 (5)
文学 (4)
按年份分组
2014(4)
2013(4)
2012(5)
2010(3)
按来源分组
中国社会科学报(16)
相关搜索词
《山海经》与伏羲神话群
作者: 高有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null
全文:null
伏羲八卦图或为远古传说中的原始地图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伏羲八卦图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后人对八卦图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八卦”的八种符号就是八个象形文字;有人将伏羲“听八风之气”和八卦与八个方向相联系;也有人认为“八卦”的八个符号代表八个季节。以上说法不外乎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二是认为它是表示天地万物的原始图画。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原始
全文: 伏羲八卦图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后人对八卦图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八卦”的八种符号就是八个象形文字;有人将伏羲“听八风之气”和八卦与八个方向相联系;也有人认为“八卦”的八个符号代表八个季节。以上说法不外乎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二是认为它是表示天地万物的原始图画。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原始的象形文字也起源于原始的图画,而原始的图画和地图又很难分开。后人对八卦的多种解释都没离开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和人类对它的初步认识。从地图作为人们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工具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角度看,八卦图应该就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原始地图。 (任晓霞/摘) 魏有华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月17日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苗族蚩尤戏
作者: 熊晓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null
全文:null
天下流连师有名:梅山教、蚩尤与师公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 湖南傩仪表演中的师公本报记者田俊\摄 ■蚩尤屋场碑拓 梅山土著就是蚩尤 的直系后裔。关于先祖蚩尤的记忆,至今仍然保存在梅山教的传承主干,即梅山本土师公的法统中。 □本报记者 张肖雯通 讯 员 谭晓吾 穆青 梅山祖灵信仰是深藏于梅山民间维系族群血脉的一种信仰,1985年以来
全文: ■ 湖南傩仪表演中的师公本报记者田俊\摄 ■蚩尤屋场碑拓 梅山土著就是蚩尤 的直系后裔。关于先祖蚩尤的记忆,至今仍然保存在梅山教的传承主干,即梅山本土师公的法统中。 □本报记者 张肖雯通 讯 员 谭晓吾 穆青 梅山祖灵信仰是深藏于梅山民间维系族群血脉的一种信仰,1985年以来,被学术界称为“梅山教”。“梅山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而是源于蚩尤遗族世代传承的“祖灵崇拜”,可以说,这是当代梅山文化的逻辑核心。在梅山峒区,承载这种“祖灵崇拜”的主要载体便是师公。 梅山教是朴素的原始祖先崇拜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梅山教的相关情况。 李新吾:梅山教是中国西南各省区与东南亚各国梅山后裔共同信奉的原始宗教。它是当年居住在梅山地区的先民创造和传承的,其信奉者散居世界各地,有苗、瑶、土家、仡佬、仫佬、白、汉等族。梅山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它没有固定的仪式,也没有供奉的具象神。它其实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先民集体形成的一种朴素的原始祖先崇拜,是以师公(即巫师)为主干,包括五行八作的工匠艺人在内,世代传承的、具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生存技能的集中体现。 离梅山最近的湘西土家族人信奉的梅山神有两个,一个是女猎神梅嫦,另一个是在社巴日举行的 “茅古斯”仪式中专门奉请的男性梅山神。生活在梅山的先民在“茅古斯”仪式中,要表演他们狩猎、捕鱼等日常生活情节。 贵州、重庆的苗族、仡佬族人心目中的梅山神,一个是统管飞禽走兽的山王菩萨,其神格主要是猎神或兼有猎神神格的山神;另一个是神性无常的翻坛小山,他高兴起来,能保佑家兴财旺,不高兴则能使人灾祸连连。 湘南、两广和东南亚各国的瑶族以及仫佬族的师公、道士都自称属“梅山教”或“道教梅山派”。另外,在瑶族男性成年时必须举行的仪式“度戒”中,被度者要经历回梅山见祖宗的环节,仪式才算成功;族中老人过世,一定要举行梅山会,让死者的灵魂在法师的指引和亲属、子女、乡亲的护送下回梅山认祖归宗。 在梅山本土,即今洞庭湖以南、五岭以北的沅湘之间,还包括沅水中上游广大区域,居民心中的梅山就是猎神,具体分为上、中、下三峒梅山,包括打虎的、打小飞禽走兽的和捕鱼捞虾的。各峒的主神来源于当地扶、李、赵三大古老姓氏,称为上峒梅山扶大王、中峒梅山李大王、下峒梅山赵大王。 以上这些现象,单个看各不相同、异彩纷呈,但整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梅山教。 《中国社会科学报》:梅山教的传播有何特点?各民族的梅山信仰又有何不同? 李新吾:梅山教的千姿百态,反映的是对先人离开梅山的不同时间、不同载体和不同传播途径的记忆。 例如,历史上土家族先民与梅山先民在沅水两岸毗邻而居,土家族的“茅古斯”保存的梅山信仰,反映的就是在梅山先民势力强盛时期,他们之间既联合又竞争的关系。 重庆、贵州的苗族与仡佬族的梅山信仰,反映出其客籍先民离开梅山主要有两个批次,第一批是北宋 “开梅”时期,第二批是明代初期。 湘南、两广和东南亚以及旅居欧美的瑶人的梅山信仰包含祖籍、祖山和祖先等多重信息,反映了其先民离开梅山时的不同行业和年代,以及因此产生的对梅山的不同记忆。 同宗教信仰行业相关的瑶族师公、道公,自称属“梅山教”或“道教梅山派”,他们所说的“梅山”,是对自己的祖籍或者教派的发源地的记忆,而不是指教派的性质名称,说明他们的先人是在明朝中叶后才离开梅山的。瑶族老人过世,族人为之做“梅山会”,指引和护送亡灵回梅山,这里的梅山,就是一个更为遥远的祖山记忆。而在美国西雅图瑶人之间流传的 《梅山歌》本经中有这样的句子,“人话梅山无出世,梅山出世有根源,出世无爷同叔睡,出世无爷同叔眠”,可以看出,这里的梅山指的是他们的祖先,其祖先在履行抚养子女的义务中,有“兄终弟及”的习俗。 梅山土著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中国社会科学报》:手抄本经《又到逰梅山三十六洞念》里边有一句唱词:“天下流连师有名。”您以上所谈及的,是关于梅山教“天下流连”的大致脉络,那么本经里边所说的“师有名”,又暗含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呢? 李新吾: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探究梅山教的创造和传承者的族源。2000年4月,在新化、安化交界的大熊山东南麓,人们在一片荒草中发现了刻有“蚩尤屋场”地名的一块墓碑。这块墓碑立于1927年,由此可以肯定,“蚩尤屋场”之名直至民国时期,至少仍在当地风水先生中间流传。我们在发现地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进行的民俗调查为上述论断提供了依据:北宋“开梅”时的土著苗、瑶、壮、侗、畲等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亲后裔,而古梅山峒区域则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我们又惊讶地发现,在以大熊山“蚩尤屋场”为基点的东西各一百公里范围内,由东至西依次均匀地分布着炭河里大禾国遗址、梅山苏氏故居地、蚩尤屋场、三苗首领善卷隐居地、辛女崖盘瓠洞。对照史籍,这些地名所指认的原住民对象,蚩尤最早,其次是高辛氏时期的辛女与盘瓠,然后是善卷,再次是大禾女国,最后是梅山苏氏。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中央政权在这个范围内最早的行政建置,一是在善卷隐居地建立了武陵郡,二是在宁乡大禾国遗址与梅山苏氏故居地之间建立了连道,这都是西汉初年的事。武陵郡就是今天武陵山脉的得名由来,顾名思义,武陵当与古代军事首领的墓地有关。而连道之“道”,就是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专用名称。这就说明,这片土地上居住的先人,是以武功著称的少数民族,而历史上,以武功著称的少数民族首领,最古老的莫过于《史记》所认定的“兵主”蚩尤。 由此可见,梅山土著的先祖,是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族,也就是说,梅山土著就是蚩尤的直系后裔。关于先祖蚩尤的记忆,至今仍然保存在梅山教的传承主干,即梅山本土师公的法统中。 梅山师公见证蚩尤形象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能请您详细阐述一下梅山师公这个说法吗? 李新吾:梅山师公,是当代人对梅山民间信仰从业者的概称,其前身就是巫师。巫师本身是主持祭祀的专职祭司,现在的梅山师公法事,比如“和娘娘”、“跄梅山”、“唱太公”等,都是祭祀祖先的活动。师公搬演的傩戏,就是再现祖先的故事。这些法事和傩戏中,均保有对先祖蚩尤鲜明的记忆碎片。 比如,师公在做法事时,一定要祭祀地主之神,要用到两种地主相衣。所谓相衣,就是画有神灵形状的纸质粘贴画,这种地主粘贴画的标志性图案,就是历史悠久、人所熟知的饕餮纹。在做这些法事时,师公要戴头扎,而头扎的图案,第一块和第五块拼起来,也是饕餮纹。关于饕餮纹,孙作云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认为其原型是蚩尤,我们所收集到的民间师公本经和口述资料中也有这样的记叙。 蚩尤在国家祭典中的神号是 “兵主”。对蚩尤的这种礼遇,一直延续到宋代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其后蚩尤逐渐被异化为贪虐、叛逆的形象,梅山峒区正好是在宋神宗时代归化的。在此历史背景下,蚩尤这位“兵主”在梅山法统中作为“地主”之神的显赫地位被遮盖起来,变得隐晦难辨。 在当代梅山师公的法事、法器中,还能够透视这种隐晦难辨甚至发生变异的现象,比如他的“兵主”神职演变成了“猖兵之主”张五郎;他的军事行动演变成了师公法事“行兵演武”;他行军的信号如召集用的牛角、进军用的鼓、收兵用的锣,都成了师公法事中伴奏的乐器;他的战略目标形象化地成了师公的“踩九州”仪程;祭祀他的仪式,演变成了师公的“唱太公”。
道教“长生不死”神话是其信仰核心
作者: 匡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长生不死”神话是其信仰的基础与核心,并推动了道教的发展。道教神仙有两类,一是自然神仙,本身长生不老;二是神奇人物通过某种方式得道成仙。除了少数上古神仙属于前者,多数都是需要通过积极学道与修炼才能成仙的后者。修仙得道、解决死亡问题的关键是 “长生不死药”,其为众多神仙所掌握
全文: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长生不死”神话是其信仰的基础与核心,并推动了道教的发展。道教神仙有两类,一是自然神仙,本身长生不老;二是神奇人物通过某种方式得道成仙。除了少数上古神仙属于前者,多数都是需要通过积极学道与修炼才能成仙的后者。修仙得道、解决死亡问题的关键是 “长生不死药”,其为众多神仙所掌握,而这反映了人类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希望能与自然长久共存的美好愿望。道教“长生不死”神话一般讲述出身神奇的人物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不死药得以长生不老,最终白日飞升、位列仙班。道教“长生不死”神话中的关键转换项其实还是“道”,即自然作为整体的运行规则。不死药的炼制,只是道的具体表现,即通过炼丹的方术,将道从哲学范畴转入宗教范畴,成为神仙长生不老的秘方。道教所追求的不死和仙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神仙文化。 (匡钊/摘)
中原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 郭潇雅李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日前,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暨汉字文化传承创新联盟签约仪式在安阳师范学院举行。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伟出席并讲话。 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是河南省第七个重点社科研究基地。该中心将围绕殷商文明与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汉字起源传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易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
全文:日前,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暨汉字文化传承创新联盟签约仪式在安阳师范学院举行。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伟出席并讲话。 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是河南省第七个重点社科研究基地。该中心将围绕殷商文明与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汉字起源传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易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研究等方面开展高层次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此外,同期成立的汉字文化传承创新联盟,将充分利用安阳的地域特色,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汉字文化,打造国家级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基地。 (郭潇雅 李驰)
中原文化研究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文明探源·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王震中从清华简《耆夜》看古书的形成 杜 勇中原史前聚落原始宗教文化探略 李 龙 ·思想文化· 宗法文化刍议 冯天瑜老子道论通析 谢扬举 ·当代文化· 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新探 江 畅 周海春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 杨怀中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
全文: ·文明探源·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王震中从清华简《耆夜》看古书的形成 杜 勇中原史前聚落原始宗教文化探略 李 龙 ·思想文化· 宗法文化刍议 冯天瑜老子道论通析 谢扬举 ·当代文化· 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新探 江 畅 周海春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 杨怀中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抉择 徐 弢 ·文史论坛· 中原移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任崇岳小说与历史“撞衫”的意义 杜贵晨商代甲骨文所反映的“水灾”研究 王建军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 于玉蓉 ·典籍文化· 试论《仪礼义疏》学术取向及清初之影响 邓声国张之象《唐诗类苑》编纂得失 杨 波 ·文化与文学· 新世纪中国文学地理版图中的中原作家群 何 弘文化产业语境下的传统文学研究 王伟萍 ·资源与产业· 河南省文化产业实证研究述评 吴建军 孟 灿历史名人的形象建构与资源开发 孙 炜 刘 瑶
《中原文化研究》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文明探源· 上古地理意识中的“中原”与“四海” 王子今祭祀文化与泰山角色转换 吕书宝论令鼎与燕射礼 袁俊杰 ·思想文化· 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地位与理论局限 段德智论二程对陈白沙儒学体系的影响 刘红卫诸子思辨视野下的孔子形象 杨兆贵 杨宗耀王安石礼治思想的演进 张凯作 ·文史论坛· 对“将无同”的
全文: ·文明探源· 上古地理意识中的“中原”与“四海” 王子今祭祀文化与泰山角色转换 吕书宝论令鼎与燕射礼 袁俊杰 ·思想文化· 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地位与理论局限 段德智论二程对陈白沙儒学体系的影响 刘红卫诸子思辨视野下的孔子形象 杨兆贵 杨宗耀王安石礼治思想的演进 张凯作 ·文史论坛· 对“将无同”的真义探讨 朱绍侯《尚书·洪范》时代补证 李若晖“文房四宝”源流考 陈 涛 ·当代文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范玉刚中华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 江 凌从在线COCA看河南文化在美国社会的接受 张小宁 ·民间文化· 妈祖传说的古代神话模式解析 闫德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与酋 陈 骞 方 波 ·戏曲与文化· 关于宋杂剧研究问题的思考 赵兴勤元杂剧频以汴梁为故事发生地原因探析 伏涤修五代十国乐官述略 黎国韬 ·文化札记· 老子的宗教世界 陆建华楚简帛史学价值浅议 杨 博
《中原文化研究》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国城镇化模式的反思与转换 宣晓伟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本质和对策 张占耕 【城市经济与城市群研究】 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与展望 肖金成 黄征学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 武 旭 【区域经济政策】 打造我国区域政策升级版:从跷跷板到三维共同体转变 张汉飞 单良艳当前我
全文: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国城镇化模式的反思与转换 宣晓伟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本质和对策 张占耕 【城市经济与城市群研究】 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与展望 肖金成 黄征学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 武 旭 【区域经济政策】 打造我国区域政策升级版:从跷跷板到三维共同体转变 张汉飞 单良艳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研究 晏 涛 【经济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区域发展笔谈(六篇)】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刘乃全设立天津滨海新区自由贸易区的总体构想 王家庭打造重庆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 杨文举河南申报郑州航空港自由贸易区的若干思考 田文富 【区域转型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创新思考 和 云 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和反思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以广东省和贵州省为例 陈向阳 黄艺俊老工业基地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常 丽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路径探析 梁 锷 【区域经济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涂圣伟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研究述评 贾善铭 【区域格局与产业发展】 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及其原因研究 ——基于制造业2003—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石腾超 邹一南新时期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叶堂林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空间的响应与布局研究 ——以上海为例 邓智团
《中原文化研究》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乌丙安非遗话语知识生产的中国语境 宣炳善饮食遗产中的礼事与礼性 彭兆荣仪式美术:概念建立与非遗保护 田兆元 ·当代文化· 区域资源与文化产业功能区(5人谈) 沈望舒 宋建明 李国平 向 勇 管 宁 ·思想文化· 论孟子教育思想的社会性 欧阳祯人晁错及
全文:·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乌丙安非遗话语知识生产的中国语境 宣炳善饮食遗产中的礼事与礼性 彭兆荣仪式美术:概念建立与非遗保护 田兆元 ·当代文化· 区域资源与文化产业功能区(5人谈) 沈望舒 宋建明 李国平 向 勇 管 宁 ·思想文化· 论孟子教育思想的社会性 欧阳祯人晁错及西汉法家的发展演变 龚留柱 ·文明探源· 由历史记忆的传承再说涉禹三器所述大禹史事的可靠性 宁镇疆 夏商之际社会新秩序的建构 张利军 ·生态文化· 明清时期的山林生态环境保护 陈学文生态视域中夏至北宋都城择定与迁移研究 程遂营 ·文史论坛· 魏武王铭刻是曹操墓铁证申说 曹定云论徐中舒《战国策》考辨与苏秦史事考订 周书灿今文经学的变异与“古史辨”的兴起 陈壁生从清宫造办处档案看珐琅作工匠组织管理 毕传龙 ·根亲文化· 根亲文化的讨论与思考 张新斌“层累地造成”的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 尹全海 ·文化札记· 庄子“鼓盆而歌”与楚文化无涉 张松辉 张 景先秦慈善事业的倡导与实施 徐大友 主管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主编:谷建全 副主编:闫德亮国内统一刊号:CN41—1426/C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5669 邮发代号:36-15 国外发行代号:BM9031地址:河南·郑州市丰产路21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邮编:450002电话:0371-63811779 63873548 投稿E-mail:zywhyj@126.com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