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
期刊(1)
按栏目分组
文学 (10)
教育学 (8)
法学 (1)
按年份分组
2011(1)
2010(2)
2007(3)
2006(1)
2005(5)
2004(1)
2002(1)
2001(1)
2000(3)
1996(1)
按来源分组
中国文物报(19)
相关搜索词
唐三彩仕女俑
作者: 殷凤华 于慧青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山东济宁市博物馆珍藏的 唐三彩仕女俑是1989年在济宁 郊区长沟镇城子崖村南唐墓出 土。高28厘米,是唐代三彩仕女 俑中少见的优秀作品。$$ 这件三彩仕女俑胎质洁 白、质地坚硬,施釉均匀、滢润。 女俑身穿长裙至足呈现坐姿,束 腰窄袖,衣服线条清晰、流畅, 长裙上布满了许多小花朵,发 型为两侧垂髻,面
全文:山东济宁市博物馆珍藏的 唐三彩仕女俑是1989年在济宁 郊区长沟镇城子崖村南唐墓出 土。高28厘米,是唐代三彩仕女 俑中少见的优秀作品。$$ 这件三彩仕女俑胎质洁 白、质地坚硬,施釉均匀、滢润。 女俑身穿长裙至足呈现坐姿,束 腰窄袖,衣服线条清晰、流畅, 长裙上布满了许多小花朵,发 型为两侧垂髻,面颊圆润丰满, 五官清秀,神态安祥,是盛唐宫 廷妇女的典型形象。在女俑衣 服色彩搭配上以蓝、黄、白色互 相浸润交融,形成了非常自然 而又斑驳灿烂的彩色釉,给人 一种瑰丽华美,缭绕变幻的感 觉,充分反映出唐代制陶工匠 们高超的技艺和智慧。$$ 唐三彩是一种挂铅釉陶 器,但与一般低温釉陶不同,它 的胎体是用白色粘土(高岭土) 制成,釉料则用数种金属氧化 物为着色剂,主要有三种;用氧 化铜烧成绿色,用氧化铁烧成 黄褐色,用氧化钴烧成蓝色,并 用铅作釉的溶剂,利用铅在烧 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赭 黄、翠绿、天蓝、褐红等各种色 调。它的烧造工艺是两次烧成, 先是在1100℃左右的高温下烧 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过的胎 体上施釉,再经过900℃低温烧 制而成的。$$ 这件三彩仕女俑无论是从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是在施 釉技艺上都是非常成功的,代 表了唐三彩高超的烧制水平。 在这件作品中充分反映了唐代 人的美学趣味和审美观点,特 别是她那丰满的面庞和圆润的 肌肤体现了质感和美感,女俑 姿态恰到好处、人物五官端庄 优美,表情既柔和又宁静含蓄, 姿容华贵典雅,一望可知是一 位有修养的女子。许多艺术家 称此件作品为最佳神情、最佳 姿态、最佳艺术效果。$$ 唐代厚葬成风,据《旧唐书 ·舆服志》记载“王公百官,竟 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 生,徒以炫耀路人……风俗流 行,遂下兼士庶。”因此唐三 彩主要用作随葬的明器。大量 的出土是在武则天至唐玄宗开 元天宝(6-7世纪)时期的墓 葬中,但是普通百姓是不能用 三彩器随葬的。在唐代典章中 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等级的官 员死后可随葬相应数量的明 器,三彩器很可能是适应这种 厚葬之风而兴起的。在全国很 多地区都曾有出土,济宁市博 物馆收藏的这件女俑可称为唐 三彩女俑中的上乘之作,尤其 是在色彩上大面积使用蓝色 釉,这种釉色是以钴矿物为釉 料的着色剂,从以上可以证明 我国用钴作陶瓷的着色剂始于 唐代,为我国青花瓷器的创制 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对我国明 清时期的釉上彩瓷起到了启迪 作用。
洛阳唐三彩中的霓裳丽人
作者: 冯健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null
全文:null
浅谈乾陵唐三彩的彩绘工艺
作者: 田宾锋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陪葬唐乾陵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 了一对三彩天王俑,其色彩斑斓,形象生 动,是唐代三彩天王俑中少见的精品。天王 在佛教中是护法之神,古代较大的寺庙前 院设有天王殿,供奉位于四方的天王,造型 互有差异。唐墓中经常有天王俑、镇墓兽和 十二生辰俑出现,其作用则是在地下辟邪 护墓。唐早期一般只有武士俑,高宗
全文:在陪葬唐乾陵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 了一对三彩天王俑,其色彩斑斓,形象生 动,是唐代三彩天王俑中少见的精品。天王 在佛教中是护法之神,古代较大的寺庙前 院设有天王殿,供奉位于四方的天王,造型 互有差异。唐墓中经常有天王俑、镇墓兽和 十二生辰俑出现,其作用则是在地下辟邪 护墓。唐早期一般只有武士俑,高宗时出现 天王俑,多为脚踏卧兽,武后及中宗时有脚 踏卧兽和俯卧小鬼之分。玄宗时多为脚踏 蹲坐小鬼,德宗以后天王俑制作逐渐草率。$$ 在章怀墓出土的天王俑通高127、宽 53厘米,重45.5公斤,红色胎,胎上施白色 化妆土。该源头戴胄,身着铠甲,足登尖履, 双目怒睁,一手附腰,一手半握拳于身前侧, 脚下踏一俯卧小鬼。小鬼尖头、大耳,双爪 撑在台座边沿,呈极力向上挣扎状。天王俑 通体施以绿、黄、储色釉,相互融合交会,显 得整体斑斓绚丽。唯面部没有施釉,仅上以 化妆土,但头顶釉子自然流淌覆盖了一部 分面目。此俑形体高大,面目狰狞恐怖,使 人感到极度神秘、威武而怪异,具有很高的 艺术性,当为中宗时期烧制。$$ 现在人们谈论唐三彩的时候总是论及 它美丽的釉色和奇异的造型,很少有人提 到唐三彩中的彩绘装饰技法。此对天王俑 粗看绝对看不出有彩绘工艺,可仔细观察 就会发现有一个天王俑面目上附有少量一 层白色的东西,好像修复文物时粘上去的 石膏没有清洗掉。石膏层上有毛笔勾描的 细黑线,用以表现天王俑的眉毛,它突起的 眼仁也用笔染成黑色。天王俑脸上的附着 物原来不是石膏,而是唐代工匠施在它面 部的一层白粉,用来打底子,又盖住了面目 间的绿釉,便于用毛笔彩绘。查看 《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记有:“武士俑。 两件。绿色彩釉,面部涂白。其一戴帽,着盔 甲,左脚踩一鬼怪,鬼怪作卧伏状。通高 130厘米”。经过对比照片,可以确定简报 中的武士俑就是这里介绍的天王俑。在简 报的天王俑黑白照片上可以看出它的脸部 为白色,眉毛、眼仁、胡子为黑色,而目十分 清晰。而到了现在天王俑脸部的白粉基本 上已经脱落,露出了脸上施的白色化妆土 和流下来的绿釉,与刚出土时的形象有了 微妙的差异。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一件高 117、宽27厘米的三彩武官俑身上。$$ 其实在乾陵唐三彩俑类中大多数都加 以彩绘,尤其是在面部用墨笔勾画出头发、 眉毛、眼睛,用朱红勾画出嘴唇。但三彩中 的彩绘工艺绝不仅限于面目,在三彩骑马 俑的马身之上也有墨色描绘。由于一些三 彩骑马俑制作时没有表现出马的束带和花 饰,唐代工匠们便用笔描绘出马头、身部的 束带和花叶形马饰,这种技法在昭陵唐三 彩中也有表现。唐三彩又有一种绞胎骑马 俑,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录 有“绞胎骑马狩猎俑。唐绞胎陶。1972年陕 西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人马均 为白、黑褐色绞胎……藏陕西省博物馆。” 关于此件文物又见《中国陶瓷史》:“1972 年陕西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了一件绞胎 骑马俑,人马全部是绞胎,这是目前绝无仅 有的一件绞胎瓷塑。”可是又有人另有见 解,见弋戈《李重润墓“绞胎马”有误》一文 中描述为武士身上有褐,白色相间的绞胎 纹,腿上木纹与马背上的纹理相连,线条流 畅,粗细得当。但从马腹部的圆孔看釉层只 是很薄的一层,器胎是纯白色的,所以弋戈 先生仔细观察后认为这件骑马俑是在瓷胎 表面绘出绞胎一样的花饰,然后再上一层 透明釉,属于唐代的“仿绞胎”釉下彩工艺。 又认为武士身上的纹理 与马背上的纹理相连,也不属于绞胎 贴面。因为绞胎贴面之间有接缝,接缝起棱 处纹理并不相连。由于这件全国著名的绞 胎骑马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是赴国 外展览就是长期陈列于省馆展柜,很难近 距离观看,便很少有人能说清它究竟是用 笔描画成绞胎纹还是属于全体绞胎或绞胎 贴面。在这里还要介绍的是另外一件绞胎 骑马俑,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从文物书籍 上一般很难看到关于它的信息,以致 以前人们多认为陕西馆藏的是一件 孤品。该俑见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唐 丰韵·唐代社会生活展》小册:“三彩 绞胎狩猎陶骑俑。陕西乾县出土。狩 猎是唐代贵族时兴的活动,也是唐代 艺术中常见的题材。这件俑表现的是猎手 正骑在马上喂鹰,马背上还驮着一只刚刚 捕获到的狐狸。猎手和马身上呈现出的斑 纹是唐代陶瓷新工艺──绞胎,即用混揉 好的双色瓷土切成薄片后贴于陶胎上,再 上釉烧制,工艺十分复杂。”在观看此俑的 图片时可以发现右侧马鞍、马臀上的黑色 条纹好像毛笔勾勒而成,因为那里的黑色 条纹距离较宽,缺少变化,与唐代绞胎细 密不规则的纹路有一定差异,而马身右前 部及人右腿上部的条纹比较像绞胎制成, 所以“三彩绞胎狩猎陶骑俑”可能局部有彩 绘工艺。当然这是照图索骥,在这里只是提 出一种临时的看法而已,错了尚请大家指 正。$$ 唐三彩大多在俑类头、面部彩绘,并有 在面部施白粉后彩绘者。经彩绘后俑的 神态更加传神,栩栩如生。另有少部分 马身局部加以黑色描绘,以表现马的 细微之处。总之,乾陵陪葬墓出土的 唐三彩造型优美,釉色精纯,神态真 实,姿态万千,是中宗李显时期唐三 彩的代表作品。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 这时期的艺术家们善于从现实生活中 提取素材,又能抓住对象瞬间的特 征,一下就将对象表现的形神兼备。 这时期的艺术作品大多都具有浓厚的生活 气息,这些也充分反映在石刻、壁画之 中。因为每段历史时期都会有一个时代特 征,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生活习惯、思 想观念、社会习气 大体上是相通的。
唐三彩的部分特征及其真伪鉴定
作者: 田宾锋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历代低温铅釉陶器中, 唐三彩以精湛的雕塑技艺和绚 丽多变的釉色独树一帜,深受 科研、鉴藏者货叹,也因此被大 量仿制,以致着意仿古的赝品 充斥艺术市场。要分辨真伪就 需要观察大量的真品,总结其特 征,然后从神态、釉色、胎质、彩绘等方面来观察分辨,对待一件器 物要详加分析、推敲。陕西是出土唐三彩最多的
全文:在历代低温铅釉陶器中, 唐三彩以精湛的雕塑技艺和绚 丽多变的釉色独树一帜,深受 科研、鉴藏者货叹,也因此被大 量仿制,以致着意仿古的赝品 充斥艺术市场。要分辨真伪就 需要观察大量的真品,总结其特 征,然后从神态、釉色、胎质、彩绘等方面来观察分辨,对待一件器 物要详加分析、推敲。陕西是出土唐三彩最多的省份,而乾陵博物 馆收藏有大量的唐三彩,主要是李贤墓(706迂葬、711重启)、李重 润墓(706)、李仙蕙墓(706)出土,经陕西考古所张建林先生对其残 片标本科学测验分析,有一部分与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数据 相近,与耀州窑三彩不同,因此乾陵唐三彩有一部分可能与巩县窑 有关,但据冯先铭先生主编《中国陶瓷》一书中称,巩县窑大、小黄 冶并未发现烧制大型俑类,所以也可能是唐长安城附近周边地区 未被发现的窑址烧制。在西安西郊发现的唐三彩窑址出土器物标 本色彩斑澜,加有蓝彩,又有“天宝四载”文字的陶片标本发现。其 与乾陵唐三彩相比色彩较为丰富,应该不是同时期烧制。又经过对 比耀州窑三彩和乾陵三彩,可见胎质、釉色、色泽有差异,所以乾陵 三彩与耀州窑三彩联系可能不多。在此以乾陵博馆藏唐三彩为 主,对其局部特征作以肤浅的描述。$$ 造型$$ 形神兼备是唐三彩俑类的主要特点,无论大、小件均能表 现出生动的神态,这一点对鉴定真伪十分重要,因为大部分赝 品制作比较粗糙,常常仅凭神态就可以排除在外。而神态则依 靠造型来表现,例如有一部分三彩俑的头部刻划很细致,发髻、 发丝、额头皱纹、眉毛、眼睛、双耳、颧骨、鼻子、双唇、酒窝、脸部 的起伏变化等细节都刻划的很清楚,身姿、手势也变化有致,局 部还加以彩绘,自然产生一种逼真的神态。低 劣的赝品是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精雕细制,有些较高档的仿 品虽然以真品翻模,但其刻划的线条、器物的起伏变化并不是 十分清楚,显得较为模糊,神态、表情相差就很明显。$$ 三彩器皿类修坯很细,器型规整,圆器都显得深圆饱满。如 三彩三足缶,其胎体规整、修坯细腻,透过三彩釉层可 见口沿和腹部有多道细小的弦纹,有故意作出的弦纹数道,像 肩饰双弦纹是这一时期常采用的手法,也有些细密弦纹明显是 轮制的旋削痕迹,其兽爪形足也显得很有力度,整个器型非常 规范。唐代瓷器的底足外修一刀的情况在三彩碗、瓶、执壶中也 很常见。因此如果发现器型不太规则的三彩器皿就要怀疑是否 为赝品(个别手捏成型的小器物除外)。$$ 釉色$$ 釉色变化丰富、炫丽斑斓和釉质清纯明亮是唐三彩的主要 特点。一般来说,赝品釉色均不及真品幽美、清纯、变化丰富。由 于唐三彩施低温铅釉,历经干年,其绿釉上必有银釉或五色虹 光,例如三彩骑马狩猎胡俑所施绿釉之上的银釉非常明显。 一些比较明亮的绿釉直视无银釉,加放大镜侧光必定可 见五色之虹光。而有银釉或虹光现象,却也不一定必是真品,还 要从其他方面观察,因为赝品已经带有仿作出的银釉和虹光。 但这一点还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三彩器上的绿釉如果没有银釉 或虹光现象,也就是没有岁月沁蚀痕迹,很可能就是赝品。三彩 釉面的点彩工艺极为常见,多在一种色地上点施各种彩釉斑 块,其特点就是变化丰富,各色釉之间熔合交汇自然。例如三彩 三足缶和一件非乾陵的三彩点彩标本,其在 月白色地釉上点施的绿、黄、赭色斑变化丰富,流淌自然,色彩炫 丽,光泽明亮。而仿制的三彩碗点施的竖条就缺少变化,釉面显 得发死,釉质也不清纯,光泽差。要注意有一些单彩器 物很难分辨,如仿制的绿釉瓶,其器型饱满,修坯规范, 釉色明亮,釉面开片细微,这些都与真器很相像。缺点仅是绿釉 分布不太均匀,釉面有较多的聚积小点块,估计是仿制时小心翼 翼,以小笔触数次施釉造成的现象,相比之下就不及真品釉子熔 化时产生的变化自然。但是这样的作品极难分辨,如果不是对照 发掘简报上原器的照片,笔者也不能分辨真伪,和原器相比此绿 釉瓶的口颈部略显高,瓶口也显得偏小一点,足胫流釉稍多。另 在唐三彩釉面上有时可见刷釉痕迹和窑变的现象,窑 变的现象应与胎体、施釉、烧制条件、釉子纯度、化妆土等方面 问题有关,其不规则的斑块变化使唐三彩显得更为古朴自然, 此类情况并不多见。可见三彩侍女俑的造型、神态、施 釉、釉面垂流情况。刚接触唐三彩时听人说仿制的三彩马下巴 有垂釉点,真品则没有。据观察可见许多真品三彩马的下巴都 有垂釉点,也有没有垂釉点的,以这方面分辨真伪没有多大作 用。在唐三彩之上有不少垂釉流淌现象,也有个别窑粘情况。$$ 唐三彩釉面大多数都有光 泽,釉表受到沁蚀者除外,经过 作旧处理的唐三彩一般釉面多 失掉光泽,显得暗而陈旧。耀州 窑三彩与乾陵三彩相比釉面光 泽更为强烈,三彩马、骆驼的赭 釉偏红要重一些。耀州窑国宝 级文物三彩龙头——的光泽非常明亮而且得有硬度, 显然耀州三彩的烧制温度要偏高一些,这应该与其胎土、窑的型 制有关。$$ 胎体$$ 唐三彩胎体的颜邑较多,有砖红、粉红、粉白、黄白、土黄等 多种色泽,又有内外不一致的情况。胎体大多较为细腻,偏重。粉 白色的高岭土胎多未完全烧结,白胎三彩一般均较为精致。李贤 墓三彩以红胎为主,李重润、李仙蕙墓三彩以白胎为主。$$ 三彩俑多为分段模制,在骑马俑的马颈部偏下段、人的腰部 可见接茬,从接茬断裂开的标本可见其断面似锉刀面一般有凸 起的细条,有可能是工匠故意作出,以利于用泥粘接,从一些马 腹残块里面可观察到模制时多用一种宽似手指的板条抹压处 理。有一些三彩马的胎体之上有明显的小裂纹,其透 明釉下小裂纹似大小文武片,但并未影响到表面釉层,可能是二 次烧片。三彩马嘴或开或闭,一部分马身有贴花工艺。对于“真 品的三彩马、骆驼尾部和身躯均连在一起,多残损,仿品采取单 独制作,在其尾部留一方孔,然后插入……”的说法,笔者在这里 以乾陵唐三彩的特征说明一下。据观察,真品三彩马为分段模制, 然后用泥粘接处理,身躯与马尾巴应该是分开制作,从马臀、尾处 内部观察仅可看到板条抹压的痕迹,并无从外向内插入的突起泥 痕,所以在尾部可能并不留孔,仅是用泥粘接。而仿制的三彩马身 躯与马尾巴也是分开制作,多在尾部留一孔,将马尾巴在泥里醮 一下,然后插入即可,从内可见突起的泥痕,施釉烧制后也无法单 独将马尾取掉。现在河南洛阳新烧制的三彩马身躯与马尾巴连成 一体,从内部观察可见马尼处有一孔,并不封实,四周也很光滑, 分量非常轻,显然工艺经过改进。陕西地区烧制的三彩马依然采 用以前的身躯与马尾分开制作,然后醮泥插入的方法。$$ 在三彩器物上也有印花和贴花工艺,如有在内心模印宝相 花的小盘,有愎部贴骑马射猎纹的绿釉残片标本,此类骑马射猎 纹在汉代绿釉陶钟上就曾出现,说明汉唐时贵族出外狩猎的情 况较为普遍。$$ 彩绘$$ 彩绘专指俑类,在唐乾陵三彩俑的身上几乎都有彩绘,人物 的幞头染以黑色,上面的扎条染成红色,发髻染以黑色,脸施白 粉,黑笔细勾眉毛,双晴和上翘的胡须,朱红点唇。个别俑甚至上 身半侧都染以红彩,或者在裸露处施以肌肤色彩。马的眼睛以墨 笔勾勒,甚至绘出眼睫毛,大型三彩马多在突起的双晴中刺出瞳 孔。有些三彩马身上有用墨笔勾勒的束带和饰佩。由上可见三 彩俑类烧制出窑后,还需进一步施彩加工,使其形象栩栩如生。 熟悉和了解三彩俑的彩绘部位、绘制笔法、颜料色彩,对于分辨 赝品具有一定的作用。现今有引起赝品已经仿照真品而加以彩 绘,但与真品彩绘有一定的差别,勾勒线条电较为呆滞。$$ 在上面从唐三彩的神态、釉色、胎体、彩绘方面肤浅的谈到 一些局部特征,主要以唐中宗、睿宗时期的乾陵器物为主,很少 涉及其他地区的三彩,虽然显得很不全面,但可能对唐三彩鉴定 有一定的帮助,如有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唐三彩制烧场景的历史回放
作者: 杨瑞余 薛东星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惟有由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铜川市耀州窑博物馆于 1985年发掘的耀州窑是经过大面积、大规模、 系统科学发掘的。从泥料的练制到拉坯、模制成 型,从三彩釉料的配方、试烧到烧制成品的窑 炉,以及配套生产的作坊,真实、生动、原始地 再现了唐三彩制烧的宏伟场景,以及唐代组织三
全文:在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惟有由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铜川市耀州窑博物馆于 1985年发掘的耀州窑是经过大面积、大规模、 系统科学发掘的。从泥料的练制到拉坯、模制成 型,从三彩釉料的配方、试烧到烧制成品的窑 炉,以及配套生产的作坊,真实、生动、原始地 再现了唐三彩制烧的宏伟场景,以及唐代组织三 彩生产的序列、分工和烧制工艺技术,具有极高 的历史、科学、艺术和观赏价值。$$ 唐三彩窑址保护展示大厅由国家和省文物局批准立项,国家计委投资,耀州 窑博物馆兴建。$$ 该保护展示大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具有对这处国内目前发现规模最 大、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的唐三彩窑址实施科学保护和生动展示的功能。它 的建筑造型醒目新颖,高耸的烟囱、窑洞式的窗户、银灰与朱红相间的色调既富 深邃的陶瓷文化内涵,又显强烈的时代气息。窑址的陈列展示突出了遗址自身的 文化内涵,在忠实原址原貌的原则下,对一些有依据残损的遗迹遗物进行了修复 和复原,以最大可能地展现其丰富的遗存和内涵。观众参观廊的设计也颇有特 色,采用木石结构、遗址上设浮桥的形式,使浮桥随遗址的自然地貌而起伏,统 一中有变化;浮桥的走向尽可能照顾和满足参观者的最佳视角位置,每一处重要 的遗存都能尽收眼底。辅助陈列材料也追求原始、古朴、天然,使其与遗址气氛 相协调。
浅谈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及真伪鉴别
作者: 韩建春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 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 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 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 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春 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
全文: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 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 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 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 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春 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 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 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 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 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 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 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 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 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 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 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 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 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 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 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 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 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 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 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 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 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 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 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 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 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 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 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 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 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 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 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 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 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 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 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 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 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 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 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 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 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 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 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 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 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 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 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 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 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 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 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 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 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 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 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 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 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 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 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 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 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 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笔者通过长期实 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 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 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 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 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 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 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 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 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 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 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 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 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 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 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 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 “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 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 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 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 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 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 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 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 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 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 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 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 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 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 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 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体$$ 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 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 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 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 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 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 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 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 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 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 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 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 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 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四)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 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 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 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 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 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 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 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 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 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 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 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 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 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 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 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 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 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 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 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 官、须眉描绘的细致人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 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 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 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 定的差别。
黄冶窑生产的唐三彩雕花杯
作者: 赵延利 张新月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黄冶唐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部 约8公里的大、小黄冶之间。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 烧造唐三彩制品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 长、产品数量最多、并畅销国内外的窑口。此窑址 的发观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黄冶窑烧造的 唐三彩制品,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釉彩鲜艳,装 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艺术
全文:黄冶唐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部 约8公里的大、小黄冶之间。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 烧造唐三彩制品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 长、产品数量最多、并畅销国内外的窑口。此窑址 的发观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黄冶窑烧造的 唐三彩制品,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釉彩鲜艳,装 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别是盛 唐时期,唐三彩的制作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1988年,巩义市芝田镇唐墓中出土一件精美绝伦的 三彩雕花杯(图版一)。此外,在黄冶唐三彩窑址 先后出土了制作这种雕花杯的模具(图二)和残片 (图版三),证明这种雕花杯是黄冶窑的产品。可以 说,此杯的制作充分显示了唐代黄冶窑工匠师们在 器皿造型、装饰手法和釉彩运用方面的最高水平。$$ 从造型上看,此杯呈半球形,口部雕饰对称 带状纹带,两侧各有四个镂孔,另两侧为环状圆 沿,圜底。杯高4.6、口径9.3-9.5厘米(图四右)。 整体显得小巧玲珑,雍容华贵。此杯制作精细,工 艺技法比较复杂,采用的是组合套模手法。首先把 揉练后的胎泥置于杯体模内,用手挤压,然后用另 一制作杯口雕花部分的分模制作雕饰件,接着把杯 体与雕饰件粘接在一起,经刮削、修整、晾干,即 入窑焙烧,出窑后施釉彩,再次入窑焙烧,即成正 品。$$ 从装饰看,此杯采用了多种手法,除口部雕 饰镂孔外,杯体外壁刻划橄榄形花纹(图四左), 施棕黄釉,内壁点绘黄、绿、白三种釉彩,口部雕 饰部分的釉彩特别浓重,显得晶莹浑厚,鲜艳绚 丽。$$ 黄冶窑址发现的烧制这种雕花杯的多件模具, 其中有两件杯体模(图五、六),系高岭土制作, 胎呈粉红色,半圆形,模内杯体与窑址出土雕花杯 的残片以及墓中随葬完整雕花杯的形状、纹饰相同 或相似。模径分别为11和14.5、厚分别为4.7和7厘 米。制作杯口雕饰部分的分模(图七),呈粉红胎, 整体呈弧形,模长2.5、宽4.5、厚2.8厘米。制坯 时,将对称两雕花模分别置于杯体模之上。这两种 模具均为制作雕花杯组合套模的分模。$$ 从雕花杯的制作工艺方面可以看出,黄冶窑 唐三彩器皿类的制作具有一套成熟的工艺流程。一 件三彩制品的制作,须经过陶土的揉练、模印、粘 接、贴敷、刮削、修整、干燥、焙烧、挂彩、施釉、彩绘等数道工 序才能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三彩器皿的造型、装饰与釉彩的运 用,不仅要经过巧妙构思设计,而且特别强调制品的整体性和形体 的规范化。如粘接处附着性强、合模部位严若一体等;要求形体规 整,器面圆润,纹饰精细等。施釉方面采用了不同的釉料和呈色 剂,运用点、描、涂、绘、自由流淌等多种技法。$$ 这件三彩雕 花杯,在造型、制 作、施釉等方面都 显示了高超娴熟的 技巧,堪称唐三彩 器中的珍品,是唐 代制陶工匠师们在 长期艰苦实践中凝 成的智慧的结晶。
浅谈唐三彩与宋、辽、金三彩
作者: 刘秀中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浅谈唐三彩与宋、辽、金三彩
歌乐山纪念馆获赠《我以我血荐轩辕》播出及发行权
作者: 崔波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7月14 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 道向在京演出《红岩 魂》形象报告展演的重 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赠 送了电视专题片《我以 我血荐轩辕》的播出权 及该片VCD发行权。$$ 今年6月,一部由 重庆歌乐山烈士纪念馆 的工作人员自排自演的 歌颂红岩烈士、表现烈 士生前事迹的形象报告 展演──《红岩魂》在
全文:本报讯:7月14 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 道向在京演出《红岩 魂》形象报告展演的重 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赠 送了电视专题片《我以 我血荐轩辕》的播出权 及该片VCD发行权。$$ 今年6月,一部由 重庆歌乐山烈士纪念馆 的工作人员自排自演的 歌颂红岩烈士、表现烈 士生前事迹的形象报告 展演──《红岩魂》在 京上演,并引起轰动。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 《俗说文化》栏目组从 媒体上获得消息后,为 配合中央政治思想工作 会议的召开,同时也为 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9 周年,决定制作一期特 别节目。于是他们主动 与剧组联系,经双方策 划,以《红岩魂》形象 报告展演节目为切入 点,探索五十年长盛不 衰的“红岩文化”之 谜。特别节目《我以我 血荐轩辕》6月23日晚 19:00在生活频道《俗 说文化》栏 目中播出。$$ 节目播 出后,引起 了出人意料 的强烈反 映。有关领 导给予节目很高评价, 而《红岩魂》剧组人员 看到节日后,希望买下 节目的播出权及VCD发 行权,以便他们在外地 演出时,能够在当地电 视台播出及出售VCD, 配合演出,加强宣传效 果。北京电视台认为, 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的好事情,在电视节目 运作越来越走向市场化 的今天,并不是一切都 只有通过市场手段才能 操作,他们决定将《我 以我血荐轩辕》这期节 目播出及VCD发行权赠 送给剧组。$$ 在捐赠仪式上,50 多年前殉难于“白公 馆”的烈士黄显声将军 的亲属向歌乐山革命纪 念馆捐赠了烈士遗物。
《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之辨
作者: 陈洁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null
全文:null
Rss订阅